报废车再上路?发展循环经济别误入歧途

发布时间:2024-11-23 17:19:19 来源: sp20241123

  【社评】报废车再上路?发展循环经济别误入歧途

  发动机号随意造假、报废车重新上路……据8月11日央视报道,在江苏某地,一些没有资质的小作坊公然回收、拆解报废车并违规买卖报废车的“五大总成”(发动机、方向机、变速器、前后桥、车架)。其中,一些报废车的发动机被拆解下来摇身一变成“二手发动机”回流市场,一些“有价值”的报废车会被整车出售重新上路。报道播出后,当地成立调查组,表示已对涉案人员和商户立案调查,对涉案物资进行封存,将全面排查整治。

  机动车使用达到一定年限须报废处理,但如何报废、谁来报废等是有严格规定和要求的。一些无资质小作坊处置报废车主要体现为非法回收、拆解;篡改发动机等核心部件上诸如型号、年份等关键身份信息再出售;发展壮大成外地收车收件、本地拆解销售的完整链条,“买定离手”;出售禁止上路的报废整车等。

  根据《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国家对报废机动车回收企业实行资质认定制度,未经资质认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从事报废机动车回收活动。回收拆解企业拆解的报废机动车“五大总成”具备再制造条件的,可以出售给具有再制造能力的企业循环利用;不具备再制造条件的,应当作为废金属,交售给冶炼或者破碎企业。此外,还必须具备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存储、拆解场地设备及操作规范等必要条件。

  违反国家上述规定的行为屡禁不止,有市场的原因,也有监管疲软的原因。从市场角度看,一来,有利可图。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报废汽车回收220万辆,同比增长19.4%,业内预计今年回收规模将超过700万辆。在此背景下,报废车回收、拆解和销售乃至报废车整车出售,就有了广阔的“钱景”,小作坊纷纷涌入,一时鱼目混珠。二来,当前,一些地方二手车及其零配件市场发展相对混乱,这为接纳和消化报废车、为其零部件回流市场提供了土壤。比如,近年来媒体多次报道一些二手车来路不明、关键信息人为捏造等案例,还有不少事故车、泡水车被“美容”后低价重返市场。

  从监管角度看,一些地方报废车回收拆解领域存在规定与落实“两张皮”的现状,行业监管执法责任不清,甚至几个部门之间来回踢皮球。此外,一些地方将发展汽车循环经济作为本地特色产业之一给予大力扶持,出于利税、就业、招商引资等考虑,也难免有不愿管不想管的成分。

  必须看到,机动车违规回收拆解并回流市场,危害很多。首先是威胁公共安全,报废车不论是机械还是线路均已老化或存在不同程度故障,其重回市场就成为“行走的定时炸弹”。其次是让法律法规及有关制度被架空,破坏市场秩序,加剧不公平竞争,搅乱汽车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循环经济方兴未艾,但一些领域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诸如机动车轮胎非法翻新后重新投入市场、新能源车废旧电池以次充好回流市场、部分旧衣物循环企业无视卫生将回收来的“洋垃圾”再次投放市场等乱象,都面临相同的拷问:当一个地方谋划发展特色产业时,需要遵循什么、支持什么、禁止什么、避免什么,都应有明确的思路和相应规范。

  随着机动车和新能源车保有量持续增长,大量车辆迎来更新换代周期。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规定了汽车报废回收买新车给补贴。此后,各地相继跟进出台具体方案。在此背景下,发展汽车循环经济显然是一条顺应政策和时代要求的绿色发展之路,也是提振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产业的有力抓手。

  一个看得见未来的产业,须有行得通的路径。在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下,在法治的框架内,我们期待更多地方循环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本报评论员 吴迪 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