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边关 守望万家灯火(强军路上)

发布时间:2024-11-01 09:27:16 来源: sp20241101

  图①:岗巴营战士在打扫石碑上的积雪。   马 科摄   图②:岗巴营官兵与国旗合影。   刘煜钦摄

  雪域高原,群山耸立,座座哨所点缀其间。日前,记者走进被中央军委授予“高原戍边模范营”荣誉称号的西藏军区某边防团岗巴营。

  岗巴,是“高原戍边模范营”官兵戍守的地方,藏语意为“雪山下的村庄”。诗意盎然的名字背后,是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该营驻地平均海拔5100多米,含氧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最低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每年8级以上大风要刮200多天,还有8个月之久的降雪期。

  2月,这里虽然风雪依旧,但官兵的衣食住行娱等条件早已今非昔比,仍然不变的,是官兵们扎根边关、建功边防的坚定信念。

  在世界屋脊搭建高标准营区

  前往营区的路上,车轮碾着暗冰上下抖动,寒风裹着沙粒敲打车窗,放眼望去皆是雪峰,荒无人烟不见星绿。

  车在山中行,路在云中绕。盘桓而上,车程一小时,一方一人多高的巨石,立在尽头。“5592观察哨”几个红色大字镌刻在这方戍边石上。

  “到了!”驾驶员提醒道,记者准备下车,才发现车门打不开。

  “老兵,车门是不是冻坏了?”

  “你使劲推!”

  原来,是强风的劲,硬顶着车门。在呼啸的狂风中,费劲推门下车,却发现想抬腿迈步,都不是易事。

  一步步挪进营房,风停雪止,温暖如春。这个由保温板房组合而成的营区,呈“院落式”布置,中间还搭着阳光棚。坐下不多时,脚下感到热乎乎,弯腰摸地,没想到安装了地暖。

  走进观察哨阵地大厅,许多石绘作品有序摆放着。这些石头上,官兵用心描绘着上哨、执勤、巡逻时的情景,也描绘着眼中的风景和曾经的故事。其中老排长阿旺罗布的故事令人动容。

  一次执行任务,阿旺罗布在齐腰深的雪中一动不动观察数个小时,全身结满冰碴儿。“宁被冻死在雪地里,也不能动一下被发现。”阿旺罗布的话让战友深受感动。

  最初的“5592观察哨”,就是一堆石头垒起来的地窝子,战士们在冻土上搭几顶帐篷驻扎下来。对那时的艰苦,戍边近10年的哨长西热尼玛记忆深刻:白天,他顶风冒雪站岗执勤,只能靠煤炉御寒;夜晚,积雪太厚还得随时组织铲雪。

  “现在的哨所,比我想象的样子还要好!”说起巨变,西热尼玛满眼欣喜。营区集装箱板房整体由钢材构成,里面填充保温泡沫,不但坚固保温,还具备良好的隔音效果,再也不用担心住所被风吹跑、被雪压垮。

  前些年,哨所入冬后,大雪封山、交通不便、储存条件有限,新鲜蔬菜成为稀缺资源。在西热尼玛记忆里,刚上哨的第一个新年,冻得干瘪发黑的3个青椒就是年夜饭上的时蔬。

  近年来,为进一步解决高原部队军需供给难题,西藏军区后勤部门创新物资供给模式,将时令果蔬直达边关哨所。

  鱼香肉丝、剁椒鱼头、红烧狮子头……不大的餐桌上,摆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菜肴。除了正常的直供渠道,哨所里的科技温室也为官兵餐桌添了不少新品。大家熟练掌握了生菜、上海青等蔬菜的无土栽培技术。如今,每月产出果蔬10余斤,草莓、黄瓜等新鲜果蔬更是官兵的“心头好”。战士们胃暖了,心里更暖了。

  翻看哨所工作日志,这里年年都有新变化。2021年8月,千里电缆跨越雪山河谷修进哨所,电取暖器全面取代燃煤炉,随之而来的影音设备、净水系统让官兵更添幸福感;2022年,保温阳光棚全面完工,官兵生活更舒适。西热尼玛说:“哨所旧貌换新颜,我们建功边防的信念越来越坚定!”

  在生命禁区打造铁血边关

  “我们种活了当地第一棵红柳。”岗巴营营长刘怀政介绍,1961年,一支英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奉命进驻岗巴,在世界屋脊建起营地。60余年斗转星移,该营官兵就像红柳一样,深深扎根在雪山之巅。

  “岗巴不大,环境艰苦,靠什么守得住?”刘怀政斩钉截铁地答:“精神和实力!”

  一次率队巡逻,刘怀政在最前方探路,不慎踩破冰层、跌入冰窟,战友们刨雪破冰、生拉硬拽才将他从冰河中救出。

  他全身多处被冰凌划破,鲜血直流。随队军医帮他简单包扎后,建议任务中止。可刘怀政却坚定地说:“巡逻不到点位,就是失职!”随后烤干衣服,和战友们继续跋涉,最终艰难到达点位。

  “咱们营最让人动容的就是‘勇士鞋’。”岗巴营教导员蒋勇说,上世纪末,该营有两位战士在执行任务期间,腿部严重冻伤,不得不做了截肢手术。

  后来,他俩的鞋被誉为“勇士鞋”,成为岗巴营的传家宝,放进营部荣誉室,激励着一代代戍边官兵。

  去年一年,该营由营级主官带队完成巡逻执勤任务200余次,一道铁血长城,伫立边关。每年都有人婉拒换岗下山,人人喊响“扎根云端,坚守固防”的口号,彰显出岗巴营官兵的戍边决心。

  营区里,一辆巡逻车引起记者的注意。“这是新配发的全地形巡逻车,动力足,厉害着呢!”潘塘边防连连长潘洪帅笑意满满。

  “‘千里’巡边半日还,这在以前简直不敢想象。”说起过去的巡逻境遇,这位16年军龄的连长打开话匣子,“那时候巡逻,清一色铁脚板,夏天一身泥水,冬天一件冰衣,高山峻岭、险象环生。”岗巴营的不少巡逻点位,海拔高、路况差,以前巡逻需要步行大半天,途中如果遭遇暴风雪,往返时间会更长。

  “过去巡逻开卡车,一进砂石地,大家就很紧张,车快了风险高,慢了就可能陷车。”潘洪帅的话唤起驾驶员邵红志的难忘记忆。2021年冬,一次执行巡逻任务时赶上暴风雪,车辆“趴了窝”,战士们只能徒步前进。那天,队伍来回整整用了一天。

  “现在跟以前大不相同了!”邵红志话锋一转,“上级配发了全地形巡逻车,巡逻时间缩短了、范围扩大了,只要任务需要,我们使命必达!”

  据了解,这种巡逻车动力足、爬坡能力强,并装载有信息监控系统,集通信、侦察、监视等功能于一体,适用于雪地、山地、丛林等多种复杂地形。

  与此同时,各类新型设备也让巡逻队伍能快速精准展开行动。巡逻途中,北斗终端手持机成为官兵的“方向盘”;到达点位,多功能摄像机成为检迹搜索的“千里眼”……

  “有了高科技助力,我们处置边情的效率大大提高。”查果拉哨所哨长左乔丹边说边领着记者走进哨所指挥室。指挥室里,高清显示屏实时显示监控画面。管段监控全时运转,可远距离监测动态目标并生成运动轨迹,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报警。

  “这些管段都在视频监控和雷达监测范围内,我们能随时洞察边境线上的风吹草动。”值班员雪松自豪地说。

  某新型装备列装后,炮长吕玉寒和战友铆在车炮场,仅用1个多月就全面掌握新装备各项技战术性能,总结出一套高效的操作流程,在实弹射击考核中首发命中;中士贾益涛又根据天候、温度、湿度等变化采集更新射击数据,大大提高了射击精度。

  近年来,该营在雪地步坦协同、装甲车雪地快速机动、高寒缺氧条件下保持体温体能、在雪地强光照射下的步兵炮兵精确射击等多个高原战法、保障法新课题训练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刀尖子”式的官兵源源不断从“高原戍边模范营”走出去。如今,该营90%以上官兵取得专业认证,数百名官兵熟练掌握两种以上专业技能。

  在民族地区谱写军民鱼水情

  “您老身体还好吗?开春了家里的农活重不重?”

  “身体还好,就是腿疼的老毛病时不时发作一次。”

  “年后军医会到村里来巡诊,到时候给您好好瞧瞧。”

  藏历新年前,岗巴营某连战士次仁旦塔来到确吉阿妈的家里,熟络地同老人拉起家常。

  确吉阿妈一家与岗巴营的渊源,还要追溯到60多年前。

  “以前常听妈妈讲起她小时候的悲惨遭遇,是解放军打开了她脚上沉重的枷锁,是共产党给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回忆家史,确吉深情地讲述着,她的母亲拉吉还是“全国拥军模范”。

  岗巴解放前夕,由于敌对势力的造谣蛊惑和欺骗,不少淳朴的藏族群众逃离岗巴,全县人口仅剩下几十户。为此,岗巴营官兵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以严谨的作风纪律,大力开展群众工作,分牛羊、分田地、协助生产、修桥补路、治病救人……

  拉吉看在眼里,广大群众也看在眼里,大家口耳相传,逃走的人们陆续回到家乡。不久后,她和乡亲们到连队走访,发现队伍里少了好几个熟面孔,忙问去向。战士们告知,每逢入冬,连队的水管就会冻住,不得不派人从远处背水,训练巡逻任务因此受到影响。

  拉吉听后心急如焚,当天,她便带着年幼的女儿,为连队背去生活用水。之后,拉吉还发动村民组成背水小队,义务为连队送水。从此,冬天给官兵送水成了全村的责任,一有需要,乡亲们就会拎着桶赶来集合。

  2012年,拉吉老阿妈去世后,确吉阿妈担起了拥军责任。每逢新兵入伍、老兵退役,她都会带着哈达、甜茶等,与连队官兵一同迎来送往。这些年,确吉个人就购买了近万元物资慰问官兵。

  如今,拥军的接力棒又传到了女儿德吉手中,她舍不得连队官兵,放弃了到城市安家的机会,选择和驻地官兵守望相助。三代阿妈拥军的故事,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一茬茬岗巴营官兵接力帮扶当地藏族群众,多名官兵为保卫、建设第二故乡献出生命。1964年,该营藏族战士普布扎西,为抢救风雪中群众的羊群不幸牺牲,被国防部追授“爱民模范”称号;军医薛生魁在查果拉哨所守防10余年,抢救100多名驻地危重病人;2021年4月,该营被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表彰为“军队参与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六十余载,岗巴营官兵用青春和热血坚守风雪边关,当好和平的“守卫者”;以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为己任,做好党的“代言人”;进村入户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成为先进思想的“播火者”。大家用一言一行,在雪域乡村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诗篇。

  …………

  风雪边关路,热血写忠诚。

  “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我用生命捍卫守护。边防有我在,请祖国和人民放心。”岗巴营官兵铮铮誓言,回荡在钢铁边防线上,“雪山红旗”在雪域高原高高飘扬。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03日 06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