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截至2023年底,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3386.9万人

发布时间:2025-01-05 06:25:49 来源: sp20250105

   中新网 4月11日电 国家医保局11日在官网发布《2023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其中提到,截至2023年底,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3386.9万人,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

  具体内容如下:

  基本医疗保险稳健运行

  (一)参保人员情况

  截至2023年底,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3386.9万人,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参保质量持续提升。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7093.88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96293.02万人。

  (二)基金收支情况

  2023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含生育保险)总收入、总支出分别为33355.16亿元、28140.33亿元。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含生育保险)收入22880.57亿元,其中统筹基金收入16636.07亿元。基金支出17717.80亿元,其中统筹基金支出11620.58亿元。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含生育保险)年末累计结存26405.89亿元。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0474.59亿元,支出10422.53亿元。

  生育保险降低生育成本

  截至2023年底,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4907.06万人,同比增加300.41万人。生育保险基金待遇支出1069.10亿元,比上年增加117.75亿元,增长12.38%。

  医保助力乡村振兴

  2023年,原承担医保脱贫攻坚任务的25个省份通过医疗救助共资助7308.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支出153.8亿元,人均资助210.5元,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累计惠及农村低收入人口就医18649.8万人次,减轻医疗费用负担1883.5亿元。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便捷群众生活和工作

  截至2023年底,跨省联网定点医药机构55.04万家,其中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数量为19.8万家,定点零售药店35.24万家。

  2023年,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1.18亿人次,基金支付185.48亿元,比2022年就诊人次增长2.6倍,基金支付增长2.96倍;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1125.48万人次,基金支付1351.26亿元,比2022年跨省直接结算住院就诊人次增长98%,基金支付同比增长77%。

  医保药品目录扩容让更多患者及时用上新药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3年)》收载西药和中成药共3088种,西药1698种,中成药1390种,另含中药饮片892种。自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连续6年开展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累计744种药品新增进入目录范围,其中2023年新增126种。2023年,协议期内346种谈判药报销2.4亿人次。

  继续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目录内中成药从2017年的1238种增加到2023年的1390种。全国20个省区市开展中医病种付费,对中医病种实行同病同质同价,病种数量在20-200个之间,医保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举措进一步落实。

  支付方式改革减少患者看病就医负担

  2023年,全国有超9成统筹地区开展了按病组(DRG)和按病种分值(DIP)付费。25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实现统筹地区全覆盖。在已经启动改革的统筹地区,按病组和病种分值付费医保基金支出占统筹地区内住院医保基金超过7成。2023年完成的2022年度清算数据显示,在101个国家试点城市中,医疗服务行为更加规范,参保人个人负担较2021年减少约215亿元。

  价格改革和招标采购持续推动“三医”协同发展

  常态化运行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各省份均开展调价评估,28个省份开展调价工作,重点聚焦急诊、护理、抢救等技术劳务项目价格。2023年累计约谈企业23家,涉及30个价格异常品种,督促企业整改,剔除虚高价格空间40%以上,有力有效处置一批虚构成本、以缺逼涨、垄断控销等导致的价格异常问题。

  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第八批和第九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覆盖80个品种;选取人工晶体、运动医学相关高值医用耗材开展第四批耗材集采。

  2023年,全国通过省级医药集中采购平台网采订单总金额12793亿元,比2022年增加2178亿元。其中,西药(化学药品及生物制品)10224亿元;中成药2569亿元。在网采订单总金额中,医保目录内药品网采订单金额为11519亿元,占全部网采订单的90%,比2020年提高3.5个百分点,医保药品网采对挂网药品采购的规范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2023年,整理司法等部门公开案源信息1259条,累计通报4批全国医药商业贿赂案源。截至2023年底,各地评定一般失信企业404家、中等失信企业52家、严重失信企业22家、特别严重失信企业4家。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