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10:09:00 来源: sp20241127
近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布了“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中方成员高校和“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中方成员高校名单,50所高校入选“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中方成员高校,252所高校被吸收为“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中方成员高校。这是中国支持非洲教育发展的又一次重大行动,标志着中非高校合作扩容增效,开辟了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新路径。
非洲是世界上高等教育体系最薄弱的地区。当前,非洲正在努力弥合教育和产业之间的差距。2024年2月份,非盟发布《2063年议程:第二个十年执行计划(2024—2033年)》,提出对高等教育进行变革,包括将高等教育净入学率提高到至少50%;要求40%的大学毕业生,其专业与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教育等学科相关;提升科研成果贡献率和转化率,到2033年非洲50%的科学产出可转化为产业创新和企业生产。
对非洲的发展需求而言,中国予以坚定支持。中方积极落实《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等协议文件,主动对接非盟发展目标,遴选出250余所高校,与非洲大学开展联合研究、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文化理解等具体合作,其中超过70%的中方高校锁定农业、卫生、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数字教育等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专业。中非高校合作的重点领域与非盟“第二个十年”目标密切衔接,将有效强化各利益攸关方的行动一致性,促进非洲教育变革目标的可达性,为非洲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在“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框架下,一大批“双一流”、地方大学及民办院校与非洲各类大学开展校际合作交流。中非高校围绕双方的发展实践与经验,对人类文明和发展核心理念重新理解与再度诠释;中非文明与治理经验以及南南合作所需的技术、知识与人才,将成为双方高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往的新焦点。
由此,双方高校也迎来新发展。对非方来说,将提升自身能力建设,更好对接现实发展需要;对中方来说,将有效平衡教育国际化领域“引进来多”“走出去少”的长期不对等性,推动中国高校与世界各国教育互动互构,加速高等教育国际化整体进程,构建更加平衡完善的教育开放格局。
“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提出,以集群式形式就联合科研、学生交换、教师互访、人才培养等开展校际合作。集群式合作要求将过去的单兵作战模式向要素集聚化的协同发力模式转型,并且要求对合作对象与项目效益进行目标集成再造,对人财物及政策体系等合作资源开展系统性规划及协作式行动。
中方将进一步加强与非盟等非洲大陆性、区域性或专业性组织的紧密对接,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及其他国家的多边合作,与共建“一带一路”重点行业产业的互动协作。集群式合作有望积极促进内部资源集约化、外部效益最大化,包括链接高校与产业之间的人才、知识和技术,产生协同价值链效应;促进知识和技术的有效流动,产生创新技术和生产要素深度融合;助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中非高校强调将双方人才、知识、技术等资源要素协同链接到中非合作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上来。中方一批理工经贸类院校着力于与非洲大学开展知识流动、技术转移及专业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以适应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健康产业等“新经济”业态发展,实现双方差异化发展目标。一批人文社科类高校,将在深化中非发展理念与社会治理经验分享、促进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等领域发力,从思想观念和认知层面助力双方合作。
中国和非洲视彼此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加强中非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非合作“真实亲诚”故事,推动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非高校责无旁贷,大有可为。 (作者:单 敏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