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发展需要更多“全长三角造”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记者手记

发布时间:2025-01-04 07:24:55 来源: sp20250104

12分钟,温州的轴承、上海的控制器、宣城的外壳、苏州的谐波减速机等,精准集成为一台“全长三角造”工业机器人,走下产线。上海新时达机器人超级工厂的这一幕场景,向参加“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的媒体记者展现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制造业跨区域协同的生动变化。

产业跨区域协同,一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难点。为何?因为涉及地方之间的经济发展竞争、行业技术壁垒等深层次问题。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需要以市场化思维设计出各方利益共享的协作机制。采访中,“全长三角造”计划“链主”企业、新时达机器人总裁梁锐坦言,市场竞争下,国产机器人要能吸引客户,除了“国货”情怀,更在于品质、服务及价格竞争力。

如何设计出各方共赢的协作机制?应该看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年多来,三省一市已合力蹚出新路子,涌现出不少成功案例。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各地打破区域间科技和产业合作壁垒,各扬所长,握指成拳,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格局,长三角全域的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今年1月底发布的《2023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总指数提高到262.48分,自2018年以来年均增长11.17%。

产业协同也让长三角地区创新活动的“密度”和“产出”不断提高,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产业结构加速迈向中高端,产业“新成色”越来越重,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的产业规模已分别占全国的3/5、1/3和1/3;科创板上市企业超270家,占全国48%。

新时达机器人超级工厂。资料图片

新时达机器人超级工厂。资料图片

2022年由上海牵头发起、苏浙皖共同参与的“全长三角造”计划,正是在总结长三角推动产业协同成功经验后实施的又一次有益探索。面对新变局新挑战,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水平,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

链主企业是整个产业生态体系的枢纽,形成自主可控、稳定畅通、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首先要抓好链主企业。作为“出题人”,链主企业要敏锐感知重大行业问题,及时提出技术需求,联合上下游企业“同题共答”、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从而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的跨区域串联,让创新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推动长三角为国家关键产业链共性技术作出贡献,服务全国发展大局。

上海作为众多外资企业和区域总部、研发总部的首选地,集聚着大批链主企业。面向广阔的长三角,上海的链主企业与周边城市的产业深度关联、互为支撑,链主企业发起的产业链动能泛起产业协同的涟漪,更大范围激发经济能动。为此,上海发挥龙头作用,主动发起“加速国产替代进程”的产业协同计划,得到了长三角城市的积极响应。

首款“全长三角造”工业机器人。黄晓慧摄

首款“全长三角造”工业机器人。黄晓慧摄

在产业方面,上海选取了前沿创新资源富集和产业集群效能较高的机器人产业,带动长三角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上海工业机器人产值为249.02亿元、产量约6.6万台,位居全国前列。在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评选的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和优秀场景中,上海入围了11家示范工厂和22个优秀场景,拿下全国“双料冠军”。在上海产业政策支持下,更多、更广阔的应用场景提供给敢于创新、敢挑大梁的链主企业,让上下游企业有机会、有条件、有支撑地进行新技术试错、新产品迭代,国产品牌得以在持续的迭代中提升性能品质,整个产业也更具市场竞争优势。该计划实施一年多来,已生产“全长三角造”工业机器人4700多台,有些已进入汽车产线服务领域。

应该看到,重要产业链共性的关键材料、关键设备等环节的突破,需要更多的同行企业、上下游生态参与联合攻关。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市场潜力大的长三角地区,还需要在更多的产业领域提升协同效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这样的“全长三角造”持续涌现。(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

(责编:申佳平、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