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能为孩子带来什么?曹文轩、秦文君这么说

发布时间:2024-11-25 12:15:16 来源: sp20241125

  回顾童年时光,你是否还记得自己读过的第一个童话是什么?有没有一个故事,就像在描摹你的生活,故事主人公的快乐和烦恼与你如此相似,让小小的你觉得自己并不孤单?有没有一本书,让幼小的你在懵懂中领略“真善美”,让你在长大后也绝不放弃对真诚、善良的坚守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202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中国新闻》报邀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秦文君,与大朋友、小朋友分享创作体会和感悟,讲述文学是如何早早参与建构心灵世界,为儿童、青少年提供成长的能量。

曹文轩 受访者供图

  曹文轩:我是一个捕捞者

  (曹文轩,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所长,“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有220余册作品,翻译为40余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青铜葵花》《蜻蜓眼》《苏武牧羊》等,“我的儿子皮卡”系列、“丁丁当当”系列等。)

  前不久,“世界文学图景中的中国写作——曹文轩创作、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50多位与会者中有我在北大的同事,中国作协的同仁,有评论界和出版界的朋友,还有多位海外学者和出版人。在那场研讨会上,我跟大家说,我一直在写作,我的艺术感觉还没有钝化。但我不可能总是超越自己的高度,只能尽量每写一本都能有所突破——突破和超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比如我的上一部长篇小说《苏武牧羊》。动笔前,我对一位出版人讲我要写这个故事,对方听完不置可否,他可能在想,这个故事家喻户晓,还写它干什么?可是当我说出我要怎么写这个故事时,他两眼放光,不停地问我何时动笔。在我的小说里,苏武牧羊的故事不是由我来讲,而是由一只羊来讲。动物眼中的苏武还会是我们人类眼中的苏武吗?当然不是。于是一个新的苏武形象诞生了。

  这几年是我写作最快速的几年。2016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后,我基本保持了每年一部新作品的创作节奏。今年5月,我创作的儿童文学新作《谁带走了我爷爷》出版。这是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在寻找之旅的背后,是祖孙之间关于高贵人性和各种美好品质的延续和传承。

  读者可以从文学作品里找寻精神支撑,作家也能在创作中不断找寻自我。

  我是谁?

  作为作家,我的回答是,我是一个放羊的孩子。

  很多人听过《狼来了》的故事:一个放羊的孩子从峡谷里跑出来,大喊“狼来了”,但他身后其实没有狼。三番五次之后,人们不再相信他的话,结果最后狼真的来了,他被狼吃掉了。我们用这个故事警示下一代:人要诚实,不要撒谎。可是,俄裔作家纳博科夫重新解读了这个故事。他说:什么是文学?一个放羊的孩子从峡谷里跑出来,大叫“狼来了”,背后果真跟了一只大灰狼——这不是文学,因为没有想象,没有虚构,没有编织;而当这个孩子大叫“狼来了”,背后并没有狼时,这就是文学,因为他想象了,虚构了,编织了。

  对于作家来说,想象力是一种非凡的能力。契诃夫曾指着桌上一只烟灰缸对柯罗连科说:“如果愿意,我马上就能写一篇短篇小说,标题是《烟灰缸》。”契诃夫肯定能说到做到,因为他就是那个放羊的孩子。

  我是放羊的孩子,也是一个捕捞者,在辽阔无垠的大海上,用我的眼睛、鼻子、耳朵和心灵,不分白天黑夜地捕捉着:两个恋人的小声对话,一个瘸腿小孩从小巷里跑过,一条鱼在岩石上蹦跳着……这片大海慷慨地向我呈示和奉献一个作家所需要的东西:文学的素材与故事。

  我给孩子们讲写作时,会告诉他们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写作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是你自己。同时,我还会分享一个经验之谈:财富就在你自己的脚下,但你若无发现财富的眼力,这财富就等于不存在,你就永远是一个端着金饭碗到处要饭吃的可怜之人。

  在文学海洋里捕捞,需要耐心、技巧,更需要一番诚意。几十年时间里,我一直在磨练我的耐心,提高我的技巧,修炼我的诚意。我还在捕捞,并且觉得这大海越来越丰饶了。

秦文君 中国和平出版社供图

  秦文君:如何让孩子读懂宋庆龄的故事?

  (秦文君,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一个女孩的心灵史》《天棠街3号》《小香咕全传》等作品。其中,《国之瑰宝——宋庆龄的故事》作为少儿类图书荣登2023年度“中国好书”榜单。)

  我在心里敬仰宋庆龄这个闪光的名字已经60年了。最初认识宋庆龄是因为《儿童时代》这本杂志,这是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亲手创办的全国第一份少儿综合期刊。七八岁时,邻居家的男孩被《儿童时代》报道,他与我分享了那期杂志。我被深深感动,觉得这本杂志能够第一时间捕捉到我们儿童的生活,于是缠着爸爸为我订阅。从那之后,每次新杂志到来,我都会迫不及待地翻开来读,常常能看到宋庆龄的名字。可以说,宋庆龄的光芒照耀了我童年的阅读旅程,《儿童时代》成了我的文学启蒙读物。

  2001年,上海筹办中国福利会出版社,专注于出版海内外宋庆龄研究的学术成果和儿童读物。我有幸受邀担任出版社的首任总编辑。不久,我兼任《儿童时代》的总编辑。工作中,我审读了许多研究宋庆龄的书稿,参与了与她的事业相关的活动,越发敬佩这位伟大女性的博大情怀和无畏、坦荡、优雅的精神。

  2021年,我接到出版社的约稿,写一本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宋庆龄故事。考虑到目前已有许多关于宋庆龄的书,我思索如何写出一个不一样的、适合孩子们读的版本。此前我的创作多为小说,而书写真实人物生平事迹的非虚构作品对我来说是个巨大挑战。首先,主人公所处的特殊历史背景需要符合逻辑和史实。其次,因受众是小读者,作品的审美价值也非常重要,一部优秀的儿童作品应具有令人愉悦的美学呈现方式,让儿童感受到作品中传达的情感和思想,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由秦文君创作的《国之瑰宝——宋庆龄的故事》近日荣登2023年度“中国好书”榜单。 中国和平出版社供图

  我意识到绝不能将这本书写成扁平化的伟人故事,于是花了500多天时间,收集、阅读、鉴别了500多万字的资料。在写作时,我借鉴了小说的手法,用点面结合、环环相扣的方式刻画真实而立体的人物,讲述历史事件和社会规则,力图还原被遗忘的细节,体现时代特征、社会肌理、人生脉络,让史实、人物及其关系清晰,经得住小读者的揣摩和提问。前后打磨近3年,《国之瑰宝——宋庆龄的故事》才面世。

  从1982年发表我的第一部儿童中篇小说至今,我已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走过40余年。儿童文学作家要保持长久的创作力,要有艺术的追求,不断寻找文学的本性,探索“拓展心灵世界”的无限可能。同时,我们要与我们的小读者产生连接。文学有两个翅膀,一个是现实主义,另一个是幻想世界。我今年有本新书《变形学校·深夜汉堡店》,讲述一群少年成长的奇幻故事。

  我经常收到小读者的来信,从信中可以看出,孩子们有快乐也有忧伤、烦恼。我会通过讲座等面对面沟通的方式,去了解现在的孩子们在想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以及他们会为什么事情感动。

  通过这些互动,我们也了解到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现在电子产品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很难静下来阅读,特别是阅读纸质书。阅读纸质书是培养自主思维和定力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读者可以自己决定从哪一页开始看,中途不会弹出什么信息打乱你的思维。而且,阅读少了,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语言表达的词汇量减少。孩子们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学到丰富的词汇、多样化的表达,回到日常生活里,他们的沟通交流也会更顺利。

  总而言之,我希望孩子们可以多读一些儿童文学,因为阅读文学作品是让心灵世界变得丰富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完)(本报作者 程小路 尹李梅 采访整理)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