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6:10:12 来源: sp20241221
中新网 杭州1月1日电 (张煜欢)志存高远的长三角,是中国构建开放新格局的重大平台和“试验田”。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面向下个五年,长三角如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大关键词,为探路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崭新活力?
长三角地区重要铁路货运编组站铁路乔司站俯瞰图。铁路乔司站供图“高质量”,需延伸创新链产业链融合“长度”。
在浙江三赢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排排自动化生产的机器正在高速运转,进行试生产。这是由位于浙江嘉兴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下称长三院)为其量身定制的三台成形设备滴球装置,不仅全线实现效率翻番,且产品稳定性出色。目前,长三院的科技平台服务能力已覆盖上海、无锡、苏州等地,正持续辐射、服务长三角科创产业。
在浙江宁波,由该市牵头成立的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盟,正不断与舟山、蚌埠等地共同开展技术需求“揭榜挂帅”攻关等活动,推动长三角创新协同发展。
“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正是浙江众多科创平台与科研院所的共同使命所在。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参与者、积极推动者和直接受益者,浙江通过跨区域、跨部门整合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面向重大应用场景实现资源配置优化,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撬动地方产业。
位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的杭州未来科技城。纵观长三角,助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科创平台正汇聚起更大动能。
2021年6月,由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牵头,联合江苏、浙江和安徽相关机构共建的综合类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长三角国创中心成立。截至今年5月,该中心已转移转化技术成果近6000项,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服务企业累计超过2万家。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包海波提到,长三角在创新体系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已经有了良好基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需催生一批“更具创新活力”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更广泛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突破国际科技创新壁垒,形成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长三角新样板。
“一体化”,更需加快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进度”。
从安徽凤阳农村改革到江苏苏南模式、浙江温州模式,再到浦东开发开放,长三角本身走在改革的最前沿。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已完成完整的顶层设计和项目层面的合作。新的五年亟需推进战略部署的落地见效,从项目协同层面向打破行政壁垒的制度创新层面走深走实。”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苏斯彬说。
在体制机制改革的探索之路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下称示范区)可谓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该示范区承担着率先探索从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的重要使命。
多年来,示范区“成员”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在科创、生态、公共服务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在人才共育、服务共享等方面先行先试,促成了系列交流合作。
嘉善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许少峰 摄嘉善人李昊在当地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但长期在吴江生活。不久前,他听说嘉善推出“区块链+医保在线”快速理赔应用,于是登录手机APP尝试报销,没想到按照提示操作,几分钟就完成了异地医保报销申请。
如今在长三角,跨省申领身份证、跨省户口迁移、跨省就医、异地购房提取公积金……诸多领域内突破行政区划限制的创新举措,正一个接一个涌现。
坚持一盘棋思想,打破了制约一体化发展的制度“紧箍咒”,大幅度推进区域一体化合作水平。如今,示范区正推动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共同富裕实施方案,为推进双碳工作、共同富裕等继续提供跨省域实践范例。
“高质量”与“一体化”,更需突破高层次协同开放新“高度”。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提出,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是事关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的重大问题,新的时代也呈现出新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
“长三角是未来中国全球竞争力的‘核心枢纽’,关系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中国定力’,也是在各种‘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这是我们对长三角一体化的最大期待,也是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使命。”兰建平说。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亦是书写下属于未来的新篇章。
面向未来,上海提出将充分发挥上海“五个中心”功能优势,主动牵头搭建大平台、合作大项目、形成大成果,与苏浙皖一起拉长板、补短板,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优势。浙江将持续释放改革开放新动力,深入实施产业链强链补链行动,深化数字长三角建设。江苏明确将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提高政策制定统一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安徽提出坚持“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深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全面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
乘风而起、逐浪而行,作为“探路先锋”的长三角何以扬帆新时代,人们愈发期待。(完)
【编辑:朱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