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全球供应链新趋势 提升我国供应链国际竞争力

发布时间:2024-11-22 16:20:01 来源: sp20241122

原标题:把握全球供应链新趋势 提升我国供应链国际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这为我国完善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开放政策,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提升我国供应链国际竞争力,必须深入把握当前全球供应链的发展新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全球供应链最新发展趋势

当前,全球供应链出现了以下值得关注的新发展趋势:

全球供应链国际合作呈现区域化或俱乐部化特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签订了区域性多边或双边贸易协定,这些贸易协定通过在成员国之间降低关税税率和非关税壁垒、提升贸易和投资便利度等方式促进区域内部贸易自由化,间接增加了与区域外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成本,也进一步推动了全球供应链的区域化和俱乐部化发展。例如,2018年3月,日本、加拿大等11个国家签署了《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在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等方面加强合作。2018年11月,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签署了《美墨加协定》(USMCA),该协定强化了三国诸多领域内的供应链合作。

全球供应链重要环节和关键产品的本土化和近岸化。除了区域贸易协定之外,许多国家直接以生产补贴、税收优惠、政府投资和政府采购等手段推动全球供应链重要环节和关键产品的本土化和近岸化生产。2021年6月,美国发布了《重建弹性供应链、重振美国制造业和促进广泛增长报告》,通过增加政府采购和支持力度等方式加大对半导体制造及封装、电动汽车电池、稀土等关键供应链的支持。2022年8月,美国又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两个法案都以高额补贴方式吸引半导体、电动汽车、关键矿物、清洁能源及发电设施回归美国本土和北美生产。2023年7月,欧盟理事会批准了《欧盟芯片法案》,该法案计划补贴470亿美元吸引芯片制造商到欧盟投资生产。2023年3月,韩国政府宣布将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放宽土地使用限制、新建产业园区等方式在本土培育世界最大的尖端系统半导体集群。日本政府也正计划投入130亿美元补贴来推动芯片行业的本土化投资。

多链并行推动全球供应链竞争格局多极化。在以往的全球供应链中,相关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遵循成本最低和效率最高的原则进行合作,中国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主要经济体之间合作大于竞争。当前,全球供应链逐渐走向分化,相同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形成不同的平行供应链,不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性往往更强,形成这种格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美国在某些关键产业和关键环节的供应链中推行“去中国化”战略。如美国的《芯片与科学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除了对供应链特定环节给予高额补贴之外,还专门针对来自中国的产品和投资中国的企业实施歧视性政策。其次,新冠疫情、地缘冲突、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冲击全球供应链而引发的断链现象频发。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参与全球供应链的中国本土企业和在华外资企业的全球生产布局,原有的全球供应链因此被打破或重组,形成数量更多的相似供应链,导致全球供应链竞争格局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

推动全球供应链向绿色低碳化转型成为全球共识。一是大部分新签署的区域贸易协定都有关于绿色低碳产业的合作条款。例如,EPA有专门关于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条款,CPTPP、RCEP等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也都加强了合作。二是通过专门签订绿色产业合作协议推动供应链的绿色化转型。例如,2022年10月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签署的《新澳绿色经济协议》、2023年5月澳大利亚和美国签署的《气候、关键矿产和清洁能源转型协议》,都以政策协调方式促进绿色产品和清洁能源的双边贸易和投资。三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生产、采购、流通等环节提高了环保标准,从而推动供应链绿色化转型。例如,2020年12月欧盟推出的《新电池法》针对所有进入欧盟市场的电池建立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控;2023年4月,欧盟又通过了碳边境调节机制,对进出口欧盟的高碳产品征收相应额度的税费或退还相应的碳排放配额。四是全球供应链中的一些重要企业也将环境绩效纳入供应链管理指标体系,对上下游企业的绿色转型施加影响。

全球供应链呈现数字化发展趋势。首先是供应链内容的数字化趋势,主要是数字产品和服务供应链的国际合作。根据国际合作协议内容又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区域贸易协定中将数字贸易及其相关产业供应链作为重要议题或重要支柱;另一种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签署专门的双边和多边数字贸易协定,如《美日数字贸易协定》(UJDTA)、《澳新数字经济协定》(DE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上述区域贸易协议中的数字贸易条款和专门的数字贸易协定都围绕数字关税、数据跨境流动、源代码公布、技术转让等作出承诺与开展合作,从而推动了成员国供应链内容的数字化发展。其次是供应链管理过程的数字化趋势。全球供应链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是供应链的主导企业对生产效率的追求和生产成本的控制,为将这一目标做到极致,出现了零库存、按需生产、模块化生产等上下游协调方式,当前飞速发展的数字技术恰好可以为供应链相关企业的协调生产提供便利。除此之外,供应链管理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还可以帮助相关企业预测未来可能影响供应链稳定的事件及其发生概率,并给出预备方案,有助于预防和减缓不确定事件对供应链的冲击。

不断提升我国供应链国际竞争力

当前全球供应链的新发展趋势既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带来新机遇,也带来许多新挑战,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并最终提升我国供应链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释放国内市场潜力。在全球供应链区域化和本土化发展趋势下,国内市场成为推动供应链良性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当前,我国产品市场、服务市场特别是要素市场在城乡、区域、行业等层面仍未完全统一,既阻碍了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充分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有效发挥,也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跨区域、跨城乡、跨行业流动,导致同质生产要素具有较大的报酬差距以及不同种类的生产要素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不协调,阻碍了消费需求的有效释放和中间产品市场的繁荣,不利于供应链的有效运转。为此,必须加快构建国内统一的产品市场、服务市场和要素市场,提高产品、服务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配置效率。一是加快构建统一的、可竞争的产品和服务市场,使不同行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形成合理的市场结构和市场回报,利用全国统一大市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供应链链主企业。二是构建统一的要素市场,减少和消除因要素市场阻滞带来的收入不平等现象,以此提高宏观经济边际消费倾向,从需求端为供应链注入动力。

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突破某些供应链中的关键核心技术。供应链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拥有者一般属于链主企业,它们可以凭借对核心技术的掌控影响和支配上下游企业。因此,为提升我国供应链国际竞争力,必须突破其中的关键技术。一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顶层设计,组织协调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部门和机构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卡脖子”技术。二是在推进技术创新过程中,政府积极发挥科技创新方向的战略规划和引导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各类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创新主体作用。三是积极探索科技成果和人才评价体系创新,尊重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人才成长规律,以更加包容和多样的标准评价和选拔人才。四是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确保对创新的市场激励和社会激励,培育尊重原创的社会氛围和文化。

积极推动制度型开放,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从法制层面推动制度建设,以法律形式确保经贸规则和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和不同母国的企业营造公平的制度环境。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和统一,推动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多边和双边经贸谈判,利用我国市场规模和熟练工人队伍庞大、产业配套完善等优势在国际经贸谈判中争取更多主动权和话语权。对照我国“双碳”目标和全球供应链环保标准,在采购、生产、销售、消费和研发等环节强化和细化绿色环保标准,推动企业绿色化转型,加强与国际社会在构建全球绿色供应链中的合作。

(作者:谭洪波,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