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高句丽在历史上是我国东北的地方政权,与别的国家没有继承关系?

发布时间:2024-12-26 00:49:02 来源: sp20241226

  为什么说高句丽在历史上是我国东北的地方政权,与别的国家没有继承关系?|“正道”专栏之④

  历史上的高句丽是我国东北的一个地方政权。近年来,总是有人将其与其他国家和民族联系在一起,否定这一历史事实。那么,这个建立在东北地区,属汉朝玄菟郡管辖,一直向中央政府遣使纳贡,行汉制、用汉字的地方政权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与当今的国家和民族是怎样的关系?

  高句丽,是西汉到隋唐时期东北地区出现的一个重要的边疆民族。西汉时期,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辖区内建立政权,起初定都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县城附近),公元3年(汉平帝元始三年)迁都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市)。公元427年迁都平壤城(今平壤市)。公元668年,被唐王朝统一。高句丽在历史上前后持续了700多年,是受中原王朝制约和地方政权管辖的古代边疆民族政权。

▲西汉玄菟郡地图。(图片来源:谭其骧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高句丽这个词,从史书记载来看,它最早是指汉武帝所建立的汉四郡之一的玄菟郡所在地高句丽县。句丽是当地夫余人的一个语词,是指城。高句丽,就是指高山上的城。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历史上的一个民族

  判断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历史上的一个民族,高句丽政权是我国东北历史上的边疆民族政权,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从高句丽民族起源看,大体上有秽貊说、夫余说、高夷说、商人说、炎帝说等,但无论何种说法,都可以肯定,高句丽先人的活动范围就在我国东北地区之内。周人一直认为“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左传 昭公九年》)。由此可见,周武王克商以后,周人对东北地区的经营很明确,势力已超越今日东北的范围。多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也充分表明这一情况。这一地区的文化叠压关系明确,下层为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文化,其上面叠压着汉代文化,再上层则为高句丽政权出现后的文化。

  第二,远在高句丽政权出现前,西汉王朝就已对东北广大地域实施行政管理,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起,先后设置玄菟、乐浪、临屯、真番四郡,管辖范围包括东北和朝鲜半岛北半部。后来四郡治辖地域有变化,在玄菟郡内高句丽县附近建立起的高句丽政权先后属汉玄菟郡、辽东郡,不断上表称臣、朝贡,也从玄菟、辽东郡领回汉王朝赏赐的官服等。同时,在高句丽政权出现前后,也有大量的汉族人加入到这一政权中。集安考古发现,在高句丽石筑墙垣内发现了汉代土筑城垣,出土了汉代铁器、陶器等文物。高句丽政权曾向玄菟、辽东、乐浪等地扩张,几迁都城,无论是纥升骨、国内城,还是平壤城,都在汉四郡的范围之内,是历史上东北边疆政权。

  第三,我国历代王朝都认为高句丽是边疆政权。高句丽居地在商末至汉初是箕子朝鲜的辖地,而箕子朝鲜是周朝的地方诸侯,进入汉代之后为卫氏朝鲜取代,但依然是汉朝的藩属。公元前108年,汉灭卫氏朝鲜并设置乐浪等四郡,在包括朝鲜半岛中部以北地区实行了和中原地区相同的统治方式。自汉至唐,尽管各王朝对高句丽的管理方式不一,但历代的统治者都认为高句丽的活动区域是中国的领土。这也是隋唐两朝不惜倾全国之力完成统一高句丽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在长达七个世纪的时间里,高句丽给自己的定位都是中央王朝的边疆地方政权,主动和中央王朝建立臣属关系,接受册封,纳贡、纳质。唐朝建立后,高句丽进献“封域图”更是表明了其对唐朝的认同。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当唐朝统一高句丽后,大批高句丽人为维护唐朝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进而青史留名,诸如泉男生、高仙芝、王毛仲、王思礼、李正己等都是著名将领。

  第五,高句丽灭亡后,高句丽人大部分融入中华。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高句丽灭亡后,唐收其民“户六十九万”(《新唐书·高丽传》)。这应该是当时高句丽的总户数,其中包括许多非高句丽族户,高句丽族户数大体上在十五万左右。对于他们的流向,学者们认为,其中迁居中原各地的人数大体上占了三分之二,逐渐融入中华。

  王氏高丽并不是高句丽的继承者

  公元918年,在朝鲜半岛也出现了一个名为“高丽”的政权,因其统治者姓王,故学界以“王氏高丽”称之,但二者没有直接继承关系。

  首先,两个政权建立的时间悬殊,历史发展归属不同。王氏高丽立国于高句丽灭亡250多年之后的公元918年,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李成桂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国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

  其次,辖境内居民构成不同。高句丽辖境内的居民以高句丽人为主。高句丽人的族源是我国上古时期古老民族秽貊人东迁后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东秽等,后又融合了卫氏朝鲜遗民的后裔、汉人、鲜卑人等。

  王氏高丽辖境内的居民以新罗人为主。王氏高丽兼并新罗和后百济之后,新罗人和百济人成为了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新罗人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辰韩和弁韩人。百济则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人。王氏高丽被李氏朝鲜取代后,朝鲜也因此取代高丽,成为其族称,并沿用至今。

  再者,王氏高丽非高句丽后裔。关于王氏高丽建国者王建的族属,据我国学者考证,王建极有可能是西汉乐浪郡汉人的后裔,因为王氏是当时乐浪郡的望族,且人户很多。王建在临死时亲授的《十训要》中,说自己出身平民,同时称“赖三韩山川阴佑”,统一了马韩、辰韩和弁韩“三韩”,其后代也多以拥有“三韩”自居。以常理分析,如果王建是高句丽后裔,出于统治的需要,定当会大肆宣传。这也可反证王氏不是高句丽后裔。

  最后,整个统治区域不一样,双方没有前后相承关系。王氏高丽的统治区域,包括朝鲜半岛其后的政权,统治区域从来就没有超过鸭绿江。它的政权、疆域、民族分布区域均是从南向北发展。高句丽的发展却是相反的方向,它是兴起于我国东北地区,发展方向是由北向南,向半岛发展。

  高句丽、王氏高丽混淆的历史原因

  人们之所以将王氏高丽错误地看作是高句丽的继承者,和我国的史书记载有一定关系。在我国正史中,班固所著《汉书》是第一部记载有关高句丽事迹的史书,而陈寿《三国志》则是第一部为高句丽立传的史书。至《旧唐书》和《新唐书》,诸史多在《东夷传》或《蛮夷传》中为高句丽立传。应该说,这些史书尽管在具体事件的记载上存在一些差误,但对高句丽的历史定位是准确的,只是到了宋代之后史书的记载开始出现了偏差。

  综观史书记载,《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将高句丽写入王氏高丽传的,《宋史》则是王氏继承高句丽这一说法的始作俑者,这三部史书的记载直接影响到了以后的几部史书。

  《宋史》为元人脱脱等撰写,书中为高丽传单列一卷,由内容上看,《宋史·高丽传》在前面综合了新、旧五代史的记述,并在此基础上把两书作者没有明确的王氏高丽和高句丽之间的关系,直接明确表述为王氏继承了高句丽,使二者变成了前后相接的继承关系。《辽史》、《金史》也为元人脱脱等撰写,其中存在类似的错误也就不足为奇了。

  之后的史书基本上沿袭了这些错误记述,《明史》对明王朝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不仅承袭了上述错误,而且为李氏朝鲜政权的沿革作出了一个完整但是错误的交代:箕子朝鲜—卫氏朝鲜—汉四郡—高句丽—东徙复国—王氏高丽—李成桂改号前的高丽—李氏朝鲜,将属于我国历史的箕子朝鲜、卫氏朝鲜、汉四郡、高句丽都纳入到了朝鲜史中。

  我国史书出现上述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战乱导致的文献失散及王氏高丽的误导是其主要原因。王氏高丽向宋朝奉上了一个将王氏高丽和高句丽连接起来的“高丽世次”。宋人对王氏高丽和高句丽的认识已经很模糊,而王氏高丽所呈现的“高丽世次”又进一步起到了误导作用,以致我国史书记载出现了明显错误。其结果不仅“高丽”这一我国古代边疆民族使用的称号,为源出于三韩的新罗的继承者王氏政权冒名顶替,而且作为王氏政权继承者的李朝,又将箕子朝鲜所用的“朝鲜”戴在了自己的头上。由此也造成今人在认识我国古代东北地区边疆政权沿革状况方面,出现了许多混乱和错误的看法。

  (作者简介:李大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国家与疆域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主编)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