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奎岭:大学要筑牢“两个基础” 争做推进民族复兴的先行者

发布时间:2024-12-06 07:44:55 来源: sp20241206

“当前全球激烈的科技竞争背后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科技强国的实质是人才强国。大学要持续筑牢‘两个基础’,即基础研究和人才基础,争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排头兵与先行者。”人民网2023大学校长论坛举办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接受视频采访时表示。

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丁奎岭认为,对于高校而言,要深刻认识到项目、平台、经费只是发挥人才效应的依托,找项目、找经费就是找人才,建学科、建平台就是建队伍等,同时还要构建特别的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制度体系与生态环境,让人才引得来、用得上、发展得好、无后顾之忧。

丁奎岭谈到,一是在资助支持上,设置“特别的体系”。既要聚焦又要立体,要打组合拳,从不同维度稳定支持;二是在管理评价上,建立“特别的机制”。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不确定和风险,所以在验收评估时应当允许一定程度的失败。

“此外,在培养人才上,要谋划‘特别的布局’。在构建校内教师成长路径的同时,还要注重‘筑池挖井’,培养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潜质的后备人才。” 丁奎岭说。

对于整个教育体系来说,基础教育是人才的“源头”。丁奎岭同时指出,除了高等教育要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还要持续提升基础教育教师的培养层次,以拔尖基础教育教师培养未来的拔尖人才。

大学如何更好发挥科技、人才、创新优势?

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丁奎岭看来,高校要营造一种既有明确导向,又有发挥空间的创新生态。

基于上海交通大学近年来的实践,丁奎岭分享了学校在科研方面打造的“三个区”探索:一是面向战略导向,建设体系化研究的“集中区”;二是面向前沿导向,建设原始创新探索的“自由区”;三是面向市场导向,建设产学研用开放合作的“融合区”。

“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大学助力国家综合实力提升最有效、最急需的切入点。”丁奎岭表示,高校要充分发挥创新资源聚集、基础研究深厚、交叉平台广布的优势,瞄准“大科学”“大工程”中体系化的难题,以学校学科优势为基础,开展集成性、系统性的有组织科研攻关,致力于提出原创性的概念、原理、方法,开辟新赛道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丁奎岭谈到,高校要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凝练科学第一性问题,加快布局前瞻性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自主布局能力与学科交叉,打造新型的科技创新平台,“深挖”与“交叉”双管齐下,致力于发现新现象、认识新规律、获得新知识、建立新理论,产出具有前瞻性、颠覆性的原始性成果,努力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卡脖子’技术及问题,往往是从市场与产业发展中最先显现的。” 丁奎岭表示,高校要更有组织、更加主动地加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需求的对接,探索企业出题、高校“揭榜挂帅”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组织新范式,聚焦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升级发展中的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的技术问题,推动中长期科研攻关,加快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视频剪辑:李昉、实习生徐纪雪)

(责编:郝孟佳、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