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完善“大思政课”体系的三重维度

发布时间:2025-01-01 18:15:41 来源: sp20250101

  作者:张宏(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绍兴文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出了更高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是新时代高校办学的首要任务和政治责任。高校应聚力协同、夯实基础、强化保障,不断提升“大思政课”体系建设和铸魂育人成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聚力协同:“大思政课”体系完善的逻辑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应调动一切育人主体、发掘一切育人资源、形成强大育人合力。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高校应汇聚更加开放多元的“大思政课”资源,形成全域融通的“大思政课”合力、构建协同一体的“大思政课”机制。

  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既要承担思政课程这一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关键课程,又要强化全体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责任,发挥好课程思政作用。两者互为关联,同频共振,形成协同效应。

  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促互进。高校的教育管理特点和大学生成长规律告诉我们,与接受“第一课堂”的专业学习相比,各类学术科技活动、社团活动、创新创业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第二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的视野拓展、情趣培养、人格塑造和能力提升等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坚持“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通融合。学校是“小社会”,社会是“大课堂”。社会是教育的基础资源和平台,社会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走进社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有更加宏大和宽广的时空场域,高校要通过校内校外联通互动,让青年大学生在体验生活、感悟时代的过程中汲取智慧、练就本领。

  夯实基础:“大思政课”体系建设的关键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大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铸魂育人。善用“大思政课”,必须把握关键环节,打通“三全育人”全要素全链条,切实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能力素养。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认知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信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应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整合育人资源,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以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事例和话语体系,促使学生从被动教育转变为主动教育,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提升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是一门塑造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课程。高校应做强做精“思政小课堂”,将其打造成为教师有底气、学生愿意听的“金课”。教师要通过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及时回应和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难题与思想困惑,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等基本道理,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

  提升社会大课堂的育人效能。善用“大思政课”既要在“善”上用心,又要在“大”上着力。高校上好“大思政课”,需要从大视野、大历史、大体系视角,构建起胸怀“两个大局”、跨越百年历史维度、多维时空协同育人的思政课新形态,克服传统思政课存在的时空局限和“孤岛化”等困境。善于把区域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产业文化等特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平台搭建,鼓励师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感悟时代变化,整合社会力量和数字化平台,拓展大思政教育资源。着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以学段融通、内外一体、过程衔接,打通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屏障,实现“大思政课”的时空场域拓展和教育模式变革。

  强化保障:“大思政课”体系运行的有力支撑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全局性的系统工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要循序渐进,并强化各类保障。

  加强组织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高校应健全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党委(党组)书记是第一责任人,班子其他成员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加强日常指导,定期开展督导,以高度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抓好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激发各方活力。

  加强队伍保障。高校应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思政课教师的重要性,加快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业务过硬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既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实行思政课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思政课专任教师的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明确思政课教师任职条件;又要发挥好兼职思政课教师协同作用,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和力量,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结构多元化的思政课兼职教师队伍,为“大思政课”提供必要的队伍保障。

  加强政策保障。政策是“指挥棒”,重不重视“大思政课”建设、能不能够推动“大思政课”落实落地,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是否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资源投入、评价考核等政策制度。高校一方面要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和学校实际,努力保障“大思政课”体系建设所需要的人员到位、经费到位、设施到位、管理到位、待遇到位,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实的政策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根据“大思政课”体系建设的内在规律,持续优化“大思政课”评价考核机制,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首要标准,把全体教职员工参与育人的工作责任纳入岗位职责、纳入对各单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思政资源与平台建设以及成效等纳入工作量考核,真正把“三全育人”和“大思政课”建设落到实处,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高校应有的贡献。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