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霜华凌凌 秋实累累

发布时间:2024-11-27 15:04:01 来源: sp20241127

  王宇琛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秋冬过渡的节气,一般在公历10月23至24日之间。季节转换的重要标识之一是水的样态变化,《国风·豳风·七月》有“九月肃霜”之说,深秋时节气肃而凝,露结为霜,早霜的出现昭告人们秋日将逝,全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段马上到来。霜降节气后,户外气温骤降,烟霏云敛,天高日晶,秋景缓缓谢幕,凛冬徐徐登场。

  繁霜降兮草木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霜降一候“豺祭兽”,经过一秋的“贴秋膘”,小动物大多膘肥体壮,在冬寒将近之际,豺开始大量捕食猎物以御冬。豺“杀兽而陈之若祭”,会将捕到的猎物陈列一番,犹如人类举行礼敬自然、祀奉天地的仪式。霜降二候“草木黄落”,霜降时节已是深秋,在寒霜肃杀之下,一些草木枝叶枯黄、零落,另一些尚存枝头的叶片经霜后呈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胜景。霜降三候“蛰虫咸俯”,随着寒气凝重,蛰虫皆垂头不食。从秋分二候“蛰虫坯户”到霜降三候“蛰虫咸俯”,经过大约一个月“修理门户”“囤储物资”等忙碌工作,动物开始不动不食,进入休眠状态。

  霜降是唯一以“霜”命名的节气,“霜降”作为一个古典意象也深受中国文人喜爱,屈原《远游》就有“微霜降而下沦兮,悼芳草之先零”,唐人刘长卿《九日登李明府北楼》咏叹“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从字面来看,“霜降”给人一种霜“从天而降”的感觉,正如民间常言“下霜”一般,但其实霜是一种依地而生的冰晶。根据气象学定义,霜是地表温度下降至0℃及以下,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在地面或近地面物体上直接凝华形成的细小冰晶。如果类似的现象出现在高空的话,通常是气象学言称的“霰”,系一种大气固态降水。古人常以“霰”和“霜”近似,而将两者并举。《枫桥夜泊》中家喻户晓的名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其中的“霜满天”可能真正指代的是“霰满天”。

  农谚云“霜降杀百草”,霜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秋季的第一次霜称“早霜”或“初霜”,春季的最后一次霜叫“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时段计算为农业上的“无霜期”,这是喜温作物的生长期,也是农民集中播布、管理和收获农作物的时间。相对于霜这种自然天气现象,“霜冻”特指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如果在比较温暖的日子里气温突然下降,致使农作物植株内部水分结冰,细胞就会受到破坏而死亡。发生霜冻时未必伴随有白霜,白霜也不一定会引发农作物霜冻,真正威胁农作物生长的是“冻”而非“霜”。

  霜打蔬果分外甜

  民谚“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霜降正值秋末,是乐享“秋实”与“补嘴空”的好时节。与其他果蔬相比,柿子在“霜降美食排行榜”中可谓名列前茅。北方俗语云“七月红枣八月梨,九月柿子赶上集”,经历秋露凝霜的洗礼,柿叶红若霜枫,枝头朱实累累,给萧瑟深秋带来明艳与丰收的色彩。由于枝柔果重,柿子必须在半熟稍硬时摘下,故民间有所谓“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之说。脱涩后的柿子皮薄肉鲜味美,清热润肺生津,自古至今不乏嗜食的拥趸。

  蔬菜表面如能适时适量结霜,就可借自然之力提炼出植株内的糖分,形成霜降时节特有的美味。其原理在于,植株在气温骤降时会开启“防冻保护模式”,将体内淀粉转化为糖分,使蔬菜味道变得更加清甜可口。古人早就发现了霜打菜的秘密,农谚有“霜打蔬菜分外甜”的说法。北方地区常见的“过冬菜”大白菜尤得霜打之意趣,经霜的白菜用来腌渍酸菜,色泽澄明,味道芳甜,如果缺少霜打的考验,渍出来的酸菜不但鲜美不及,后味也总嫌苦涩。

  红薯、芋头、栗子、萝卜等富含淀粉的蔬果在御寒时也积攒下足够的甘甜。霜降前后适宜收获食用红薯和芋头。农谚曰“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薯正适宜”。清时,岭南有霜降“打芋煲”的饮食习俗,孩童捡拾瓦片砌成中空宝塔,从内部点燃,烧红后毁塔煨芋而食之。栗子是霜降进补的佳品,南宋诗人陆游深谙其中三味,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篇。然而最触动人的,还是他晚年所作《夜食炒栗有感》,以及《老学庵笔记》中炒栗高手李和的故事。热气腾腾的炒栗不但钩动陆游的年华如梦感,更寄托了他对于祖国山河一统的拳拳之思。

  重阳赏菊登高处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人们通过节庆活动对自然与农事的时序变化作出回应,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信仰。“霜降今年已薄霜,菊花开亦及重阳”,重阳是发生在霜降节气前后的重大节日,今年的重阳节更与霜降日前后相邻,一些习俗亦有互通。过去人们相信“重九”日阳气盛极而衰,形成在野外登高避忌,宴饮祓禊,祈福求祥等节俗。清代北京地区延续了重阳节登高宴饮的古俗,如《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有九月都人“辞青”活动,“治肴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这种仪式性的秋游活动与上巳节“踏青”相对,意味着大地草木摇落,人们即将入室隐居。

  北京自古是多元文化交融的要冲,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与中原节日交流融合,形成了北京人重阳节登高吃烤肉的独特节俗。《燕京岁时记》中,京师流行九月初九到西山、蓟门烟树、陶然亭等风景宜人的城郊烤肉并赋诗饮酒。据民国亲历者回忆,烤肉需要携带专门的铁炙子、肉和佐料,游人在野外挖坑架起炙子,燃料就地取材,多是捡拾来的松枝松塔。待松烟弥漫,肉香扑鼻之时,就着海淀名酒“莲花白”割腥啖膻,起身游目骋怀,看芦花满塘、鸦栖老树,又能登临送目,怀古凭吊,诚为重阳之快事。

  季秋之月草木黄落,唯有菊花凌霜开放,古代仙道方家视菊花为“延寿客”,人们热衷在重阳日以菊花祈求益寿延年。在人烟辐辏、贵胄云集的都市,重阳节赏菊、食菊习俗又得到进一步发展。据《东京梦华录》,北宋汴梁城的商家用大片菊花装饰酒楼入口,“皆以菊花缚成洞户”。到了清代,或为招揽顾客,或为众人玩赏,茶馆和富贵之家以成百上千盆菊花堆叠成菊花山子、菊花塔,蔚为壮观。该俗沿袭至今,现在各大公园仍有开办大型菊展的活动。

  古俗重阳节惯饮菊花酒“以消阳九之厄”,至近代酿菊花酒的风俗已经流传不多。不过到了秋冬之交,北京各大饭庄纷纷推出“菊花锅子”荐新,与菊花酒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一例以菊花入馔、以火锅滚汤涮熟的汤菜,讲究的商家用排骨吊的高汤做锅底,在滚沸时倒入切得极薄的鱼片、虾仁、鸡片等,最后浇上一盘白菊花瓣,一烫即熟,以汤奉客,菊香绕舌。如今各地推出“万寿菊花锅”,以涮肉为主喝汤为辅,又采用黄色菊花下锅,可以说是民国“菊花锅子”的当代发展。

  祀迎霜降家国安

  霜降百物肃,为顺应肃杀之气,古代社会有霜降操练演武的制度。纛是古代军旗,古代军事活动中多要致祭旗纛。明初朱元璋在全国推行祭旗纛神的官方祀礼,要求各处守御官在公廨后立庙设军牙六纛神位,在每年的惊蛰和霜降分别举行春秋两祭。这种霜降演兵的祀仪在河北、浙江、广东等地广为流行。一般来说,官兵在霜降前一日整装、操兵器演练,叫做迎霜降。霜降日当天在庙中官祭军牙六纛之神,放枪炮,称为“打霜降”。旧时西南地区还有“文边重在迎春,武边重在迎霜降”之说。“沙场秋点兵”,有人把霜降称为中国古代的“军人节”,霜降阅操,尚武卫国,同时含有拔除不祥、国泰民安之意。

  《诗经》所谓“十月涤场”,也就是在主要农事活动结束后做好农具和劳作场所的收尾工作。霜降时节,农事将毕,民间有“洗镰”的习俗。人们将镰刀等农具清理干净、收纳保存,以示农事将闲。秋日干燥少雨,草木大多干枯,易引发火灾,在偶有余闲的霜降节气,很多地方都有清理易燃物、修建防火线的传统。

  霜降节气,天地霜华尽染,人们享受“秋实”的丰厚甜美,登高遍览万里秋色,在仪式中感恩安定富足,绘就一幅祥和的晚秋长卷。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