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00:23:08 来源: sp20241124
中新网 8月9日电(记者 苏亦瑜 吕明)沿着兴化湾绵延的海岸线望去,一座座“大风车”矗立在蔚蓝海面,徐徐转动的风叶,点亮了万家灯火,也助推着福建向海图强。8日,记者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福建采访团来到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探究海上风电如何向“新”向“绿”。
三峡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记者 吕明 摄打造大国重器 实现产业“领跑”
作为我国首个全产业链海上风电产业园,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形成了风力发电机、风机结构件、风机总装、叶片生产等完整的全产业链生产格局。2019年以来,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相继下线我国自主研发的6.7兆瓦、8兆瓦、10兆瓦、13兆瓦、13.6兆瓦、16兆瓦、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实现了我国海上风电装备国产化制造能力的持续提升与创新突破。
“一台16兆瓦的风电机转一圈预估可以发34度电,一年可以发6600万度电,可供3.6万户三口之家使用。”福清海峡发电有限公司电力运行部副经理王家彬介绍道。从最初的6.7兆瓦,到如今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的下线,大国重器频频“上新”,产业园内的风电机组制造技术持续迭代升级,不断刷新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新纪录。
三峡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海上升压站。记者 吕明 摄“奥运精神”也吹到了海上风电机组制造中。作为全球首个国际化大功率样机试验风场的兴化湾一期风电场,有着全球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的“奥林匹克赛场”之称。国内外8个主流厂家14台大容量风机在此“同台竞技”,推动了我国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的进步。
“福建的海上风电产业此前已经快速聚集,实现了协同作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盛雷告诉记者,如今,通过产业园进一步聚集多家龙头企业,已形成了风机、电机、叶片、钢结构件等完整的产业链。这里的海上风电产业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
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三峡福建集控中心。记者 吕明 摄注重向“绿”而行 助推“福建造”走向世界
提及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选址福建的原因,盛雷指出,福建有着得天独厚的风力资源和深水港便利的运输条件。通过这样降本增效的做法,再在加上技术不断的迭代升级,清洁能源的价格被“打”了下来,不再是贵的“代名词”。
记者了解到,自投产以来,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已累积发电超52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燃煤消耗约157万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约383万吨。紧跟“双碳”目标,海上风电产业持续为当地社会贡献绿色清洁电能,助推节能低碳发展。
此外,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在设计规划上也注重向“绿”而行。园区积极推进智能微网建设,集屋顶光伏系统、风机系统、储能及微网控制系统为一体,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工业园区。
目前,该产业园产品不仅广泛应用于我国海上风电开发,还出口至土耳其、新加坡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成为推动国际产能合作的新名片,实现了“立足福建、面向全国、辐射全球”的目标。
产品“走出去”,产业园未来还要如何走?盛雷表示,“下一步,不仅想让我们的海上风电装备‘走出去’,还想着力打造包括设计、施工、设备出口、运行管理等各环节的海上风电产业链出口的基地。”(完)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