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1 02:22:53 来源: sp20241231
游泳池里,北京大学小将陈铭杰劈波斩浪;田径场上,中国人民大学女将杨鸿菲全力冲刺;篮板下的对决,北京代表团大学男子队、大学女子队双双夺冠……在刚闭幕不久的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上,来自25所首都高校的学子们为北京市代表团摘金夺银,助力队伍获得了奖牌数、金牌数、团体总分第一,体现出近年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显著成果。
11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2024年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政策做了说明。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含)以上技术等级称号者方可报考、所有项目的体育测试全部实施全国统考、文化考试成绩须达到生源省份普通类专业本科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80%等要求引起广泛关注。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培养改革持续推进,既深入推动了教体融合,也为新时代竞技体育人才后备力量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空间。政策发布后,各高校将如何从招考、培养等环节加强高水平运动队的打造?如何让大学校园成为“运动苗子”成长新沃土?
招生:强调公平,选拔乐于、适于、善于从事竞技体育的优秀人才
《通知》发布后,各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情况将有何变化?
“2024年,清华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项目和规模都与2023年相同,仍然包括篮球、田径、射击等项目。训练方式也与往年一致,还会采取集中编班模式。变化在于:一是之前二级运动员可以报名,现在要求必须是一级;二是体育测试全国统测,学校不再组织校测;三是除符合相应分数要求外,只能修读体育专业。”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介绍。
“此次政策亮点之一是提高运动成绩入门标准,确保运动员学生的‘高水平’。”华中师范大学测量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胡向东表示,为解决过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部分学生体育竞技水平偏低的问题,此次适度提高了对报考考生体育竞技水平的要求,并设置了过渡期。“近年来部分高校已将报名资格提高到了‘一级运动员’,探索了有益经验,为全面提升运动成绩报名标准打下了基础。”
“此次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向,是强调招考环节的公平性。一是防止校测过程中出现不规范、不严格的问题,二是避免其成为升学‘跳板’,学生通过此途径进入高校后很快转专业、退队等。”某高校体育部负责人分析。
“竞技、学业要求双双提高,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数量会相应减少,这对于排名靠前的知名高校影响不大,但一些实力较弱的院校,就可能放弃组队。”该负责人也表达了一些顾虑:“全国统测更偏重达标测试,能起到‘汰弱’作用,但对以往选拔要求较高的学校,不利于其择优。此外,由于可修读其他专业的分数限制条件极为严格,能达到的学生几乎是凤毛麟角,一些高水平运动员原本考虑到能修读其他专业才会选择综合性院校,现在他们报考的积极性可能会受影响。”
“我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路径还是自主培养、科学训练。如果说有孩子踢足球很突出,又想上大学,又想去踢职业联赛,他很可能会选择北理工。”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主任赵汐表示,招生考试政策的调整,要求各校高水平运动队办出特色、差异化发展。
“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目标定位进一步明晰——就是要选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较高体育竞技水平的学生运动员,为奥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重大体育比赛和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人才支撑。”东北师范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主任马骥分析:“进一步提高运动员技术等级和体育比赛成绩要求,正是为确保乐于、适于、善于从事竞技体育运动的优秀人才进入高水平运动队,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同时,相关配套保障措施的制定完善,也会推动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质量发展。”
培养:统一学业标准,运动员学生和普通学生文化成绩标准“同进同出”
高水平运动队学生如何培养?新政策给各高校带来了新探索空间。
胡向东分析,《通知》的另一亮点,在于统一学业标准,确保运动员学生和普通学生文化成绩标准“同进同出”。“针对前些年存在的少数运动员学生文化成绩偏低、入校后学习困难等问题,此次文化成绩要求使用全国统一高考成绩,提升入学文化成绩要求;入学后要求这部分学生原则上同样参加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按相同毕业标准完成学业。”
胡向东注意到,考虑到高水平运动员需要兼顾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通知》要求高校通过学分制、延长学制、个性化授课、补课等方式,在不降低学业标准要求、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积极为高水平运动队学生完成学业创造条件。“这将有效提升运动员学生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确保我国体育人才选拔和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记者了解到,为适应此次《通知》对于高水平运动队修读专业的要求,不少招生高校已向教育部提出新的体育专业设立申请,部分高校已获批准,专业名称有“体育教育”“运动康复”等。
赵汐透露,北理工新申报的“体育教育”专业将充分调动学校优势学科资源,着力培养具备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技能的教练员、 中小学体育教师、体育社会指导员等。“其实从设立初衷来讲,高水平运动员毕业后的就业目标 应瞄准、对标职业运动员。学生本科毕业通常22、23岁,正是一个运动员的‘黄金年龄’。足球队里踢球踢得好的,本科毕业可以签约职业俱乐部,近几年我们的学生毕业后,也有到地方队当职业球员的。所以培养过程中还是要把竞技水平的提升放在重要位置,至于当教师等,是赋予其更多的职业选择。”
在北理工高水平运动队的专业课程体系计划里,光电学院、信息学院、宇航学院生物力学团队等学科力量, 都纳入了培养计划。赵汐介绍:“我们将充分动员学校相关学科力量,建设好运动医学、生物力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此外,还会精心打造‘运动数据采集与分析’课,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数据改进训练效果。”
专业课程量小而精、提高学生外语素质、强化跨学科能力也是部分学校培养特点。“ 长期以来,一些高校对高水平运动队的认识是有局限的。《意见》对各高校体育部门师资水平、管理制度、学科交叉融合支撑能力都提出了新要求,这启发我们,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培养要提高站位,立足于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有高校体育部负责人向记者表示,“高校师资能力也要跟上。如开设专业后体育部教师须指导学生完成论文,这会促使教师更加关注体育学科发展前沿,把更多时间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
期待:增加比赛机会,打破参赛壁垒,搭建培养选拔“立交桥”
有学者表示,按照《意见》规定,2027年起,除“一级运动员”这一条件外,还要近三年在体育总局、教育部规定的全国性比赛中获得前八名者方可报考,这一规定倒逼地方政府、体育部门以及教育主管部门举办更多高水平青少年赛事,改变当下青少年赛事偏少的状况,促进各地主动推进教体融合。
“下一步,招录环节增加一级运动员和‘全国前八’两项要求后,一些竞技比赛对于学生运动员的参赛限制或会相应淡化甚至取消,更多学校校队将可自己组队参与职业比赛,这也是体教融合的应有之义。”赵汐说。
赵汐注意到,一些学校的足球队开始在中冠赛场亮相,“中冠被视为进入职业联赛的一道‘准入门槛’,相信以后会有更多校队进入职业赛场。 对于篮球而言,目前体育院校已可以单独组队,今后实力较强的综合性院校,也可能会单独组队参赛。”
此外,更多非特长生的统招学生通过选拔进入校队训练并参加比赛的通道也已打开。前不久,2023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中,来自交叉信息学院的戴言引发关注。科研成绩出众的他是校游泳队的首批非特长生成员,在全国大学生水球锦标赛中与队友一起为校队夺得亚军。
“今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将从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出发,进一步解决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学训矛盾问题,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畅通优秀竞技体育人才成长通道,实现文化教育和体育教育‘合二为一’,促进体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同时夯实学生的学业基础及文化素养,拓宽未来的职业选择渠道,让学生更好地实现终身发展。”马骥分析。
(记者 周世祥 通讯员 宋巍)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