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世界经济注入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5-01-01 19:27:54 来源: sp20250101

  【观察与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种质态的生产力由三个因素催生:一是技术革命性突破。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伴随着技术范式的重大变化,都对应着不同质态的生产力,带来新的产业,创造新的价值,形成新领域、新优势、新赛道和发展新动能。二是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形成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发展与解放被旧的体制机制束缚的生产力。三是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逐步迈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可以提高发展质量、获取更大的发展效益。因此,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能够减少过去粗放发展造成的低端过剩产能,为世界经济新一轮复苏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增加国内市场对全球商品、服务、资本与人员的需求,为世界经济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促进全球经济的平衡与包容性增长。在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中,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将推动国内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形成新技术、新产业、新领域、新赛道,进而增加对全球高端生产要素尤其是知识技术人才等的需求。从长期看,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产业结构层级,最终将提高国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人均消费水平。因此未来与新质生产力相对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主导产业结构,必然内含着劳动生产率、产业附加值水平的提升,伴随着居民收入、福利水平的提高。由此将增加国内消费水平,产生实实在在的扩大内需效果。也就是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可以推动我国进口总量的增加,也可以促进进口结构的优化。中国进一步加强进口促进政策,与世界分享国内大市场,为世界经济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促进全球经济的平衡与包容性增长。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将成为全球创新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与发达国家分享创新链优势,由此增强全球经济发展新动能。我国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加入WTO后参与的经济全球化,其主要特征是从全球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切入,形成以外需为主的出口导向型发展路径。在全球产品内分工的格局下,由于发达国家处于垂直分工的高端,中国发展的动能很大程度上是由跨国企业带动的,更多依靠发达国家的市场。追求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则意味着中国将步入全球价值链、全球创新链中高端,与世界各经济体的关系也会逐步转向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的布局,垂直分工比重逐步减少,水平分工比重逐步加大。中国在全球创新链的成本创新环节、市场与应用场景创新等领域具有诸多优势,能够与发达国家形成互补效应,由此增强全球创新发展动力,推动全球经济步入内生增长轨道。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更多企业“走出去”寻求国际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一方面,中国利用自身产业链和产能优势,帮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建设自己的工业体系与产能,能够为其带去更多发展机会。中国企业利用自己掌握的新质生产力技术,可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会推动我国适当减少相对低端的产业在国内的配置,从而增加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终端商品的需求,促进相对落后的国家顺利步入工业化,共享中国大市场的红利。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将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坚持绿色低碳理念,推动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客观上,以智能化技术尤其是“算力”为典型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将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促进全球生态环境改善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它们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820吉瓦(1吉瓦等于100万千瓦),是2022年的约4倍。当前众多国家对中国新能源产品的潜在需求巨大。中国新能源产业历经数十年的“换道超车”式发展,已经具备了全球市场竞争优势,在满足国内需求、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上,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全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作者:刘志彪,系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常务院长、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