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文物|穷到借裤子,原来是真的!

发布时间:2024-11-30 14:41:59 来源: sp20241130

有那么一些文物,穿越时空与今人相遇,却能莫名戳中我们的心。来自5000年前的“小猪”,造型呆萌可爱;羞于张口却不得不借裤子穿,是古人的“囧”;魏晋时期墓葬出土的画作,仿佛着急交作业一般略显“草率”……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有记录,也有实证。博物馆如同“时光机”,连接着过去和现在。一起来博物馆看有趣的文物吧!与祖先的审美同频共振,你骨子里传统文化的DNA,是不是已经蠢蠢欲动了?

文物中有国之重器,也有烟火人间。

甘肃简牍博物馆“边塞人家”展厅陈列的一块简牍之上,记录了一段古人“借裤子”的窘迫故事。原文是这样记载的:“敞叩頭言:子惠、容听侍前,數見,元不敢眾言,奈何乎!昧死言。會敞絝(裤)元敝,旦日欲使偃持,歸補之。願子惠幸哀憐,且幸藉(借)子惠韋絝(裤)一、二日耳!不敢久留。唯赐錢非急不敢道。叩頭白。”

“边塞人家”展厅入口。人民网记者 邵兰摄

“边塞人家”展厅入口。人民网记者 邵兰摄

这段故事讲的是,一个叫元敞的人裤子破了,于是写信给自己的朋友子惠,希望能借条裤子。“我几次在人群中见到你,无奈人多不好意思张口。如今实在没办法了,只能厚着脸皮给你说实话,我只有一条裤子,昨天破了一个大洞,再不能穿出门。明日天一亮就叫人(名叫偃)帮我拿回家去缝补。现在想向你借一条裤子穿。望子惠可怜可怜我,借裤子穿上一两天。我保证等裤子补好后立马就归还,不会赖着不还的。现在并不急需用钱,万不得已之时,会再给你说的。”

《元敞致子惠书》木简内容的注释说明。人民网记者 邵兰摄

《元敞致子惠书》木简内容的注释说明。人民网记者 邵兰摄

《元敞致子惠书》木简。人民网记者 邵兰摄

《元敞致子惠书》木简。人民网记者 邵兰摄

这块简牍1974年出土于居延地区甲渠候官遗址,是两汉时期一个叫敞的戍卒写给友人子惠的信件。

困难时向朋友求助、人多时难于张口……在历经千年流沙冲刷后,这些留存于简牍之上的文字,依然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历史画面,也传递出了朋友间互帮互助的珍贵情谊。

“参观者来到这里,听到这个故事后觉得很有意思,也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怎么会有人借裤子穿呢?其实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汉塞边关条件恶劣,戍卒们过着异常艰苦的生活。”甘肃简牍博物馆讲解员刘舒泊说。

“往遗衣用,以令出关”,一位女子想为她在关外戍守的丈夫送去御寒的衣物。

“死生恐不相见”,一名边吏病重时写下家书,感慨与家中兄弟一别数年恐再无法相见。

……

吉光片羽,折射历史。这些看似琐碎平凡的简牍文字,再现了塞外戍边吏卒的苦寒日常,也传递着戍卒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游客在《元敞致子惠书》木简前驻足观赏。人民网记者 邵兰摄

游客在《元敞致子惠书》木简前驻足观赏。人民网记者 邵兰摄

“目前,甘肃简牍博物馆有‘简述丝路’‘简牍时代’‘书于简帛’‘边塞人家’四个展厅。”刘舒泊介绍,“其中‘边塞人家’是能够引发大家强烈共鸣的展厅,它最大的特点是贴近我们的生活。史书上记载的多是一个个大人物的故事,而这里的简牍则记录了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他们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在这里都能找到答案。”

人民网记者 邵兰摄影报道

甘肃简牍博物馆。人民网记者 邵兰摄

甘肃简牍博物馆。人民网记者 邵兰摄

小朋友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内练习写字。人民网记者 邵兰摄

小朋友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内练习写字。人民网记者 邵兰摄

策划:姚奕、常雪梅

记者:翁奇羽、王玉兴、郑昕桥、李志强、邵兰、李欣洋、周博

编辑:单芳、陈悦

海报:单芳

(责编:陈悦、刘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