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筑牢电动车安全线

发布时间:2024-11-24 18:34:43 来源: sp20241124

  截至2022年末,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达3.5亿辆。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电动自行车4228万辆。

  “我国是电动自行车消费、生产大国。近些年来,电动自行车因其经济、便捷等特点,逐渐成为居民日常代步、短途出行的‘标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表示。

  然而,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电动车,却屡屡牵动着人们的心弦,起火事故接二连三发生。2023年4月,北京市丰台区一小区发生火灾,造成两死一伤,将电池带回家中充电的周某被检方指控犯失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统计,2021年以来,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及建筑物内蓄电池故障引发的火灾6.97万起,死伤884人,直接财产损失超过7亿元。

  这些数据,值得我们警醒。高度重视电动车消防安全,从根本上排除电动车安全风险刻不容缓。

  电动车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2024年2月23日,江苏南京市雨花台区明尚西苑6栋发生火灾,造成15人死亡,44人受伤;2023年12月28日,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东新店村一村民自建房发生火情,事故造成4名被困人员遇难;2023年12月13日,广东惠州市惠东县某高层小区发生火情,造成2名未成年人遇难……

  “电动自行车用户规模十分庞大,加强电动自行车的火灾隐患整治,已然成为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问题。”马亮说。

  当前,围绕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全国各地正在掀起新一轮集中排查,剖析症结所在、探寻治理方案。很多人质疑,电动自行车火灾为何频频发生?

  从技术层面看,锂电池火灾与普通火灾相比有较大区别。国家消防救援局专家介绍,电动自行车火灾具有起火快、燃烧猛的特点。“30秒钟就能达到燃烧状态,3分钟火焰中心部位的温度能达到1200摄氏度。如果是在室内,温度能高达600摄氏度,会产生大量有毒烟气。”专家表示,作为一种含能物质,现有的灭火器对于锂电池火灾的扑救“束手无策”,存在效果不明显、复燃概率大、扑救时间长等弊端。

  在马亮看来,电动自行车起火原因有多个方面。“一部分事故是因为用户侥幸心理作祟,违反规定‘进楼入户’‘人车同屋’充电造成的。”有媒体调查显示,80%的电动自行车火灾是在充电时发生的,其中超过一半发生在夜间充电过程中。早在2022年的国家监督抽查情况也显示,电动自行车电池抽查不合格率为22%;90%的电动自行车起火致人伤亡案例则发生在门厅、过道以及楼梯间。

  “与此同时,一些不合规的杂牌厂、小作坊生产的电池质量差、价格低,仅为正规锂电池的一半;在一些地方的销售门店,电动车改装也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先上牌、再改装,车速普遍能突破每小时三四十公里’,这种违规操作屡见不鲜。”马亮表示。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赵静则认为,在问题面前,快速建立共同发力和联合机制相对困难。“不仅需要制定管理细则,而且有必要明确各环节的管理主体。”赵静说,“就当前而言,我们应尽快建立针对不同主体责任和义务的防范体系,明确不同参与主体在规范安全过程中的重要定位。在每个环节和主体责任义务都夯实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建立彼此的联系,推动协同配合。”

  完善标准既要信心也要决心

  “楼外直接牵出插线板给电动车充电,物业也不管管,天气一热一直晒着多吓人。”近期一则新闻引人注目,北京丰台一小区内,10栋楼飞出20个插线板,有的藏在空调挂机下,有的拿塑料袋包住,有的连同电动车一起被厚厚的遮光布罩住,在中午阳光照射下已经隐隐发烫。

  早在2019年,应急管理部等四部委就曾联合下发通知,提出坚决整治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人车同屋”“飞线充电”等突出问题;2021年发布实施的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明令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

  “近年来,我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电动自行车安全使用的标准法规,从产品质量、流通销售、通行秩序、停放充电、拆解回收等多个环节进行全链条监管,目的就在于从源头遏制电动自行车事故发生。”山东大学地方治理与基层党建研究中心研究员亓子龙说,“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发展转型的加快,一些公共安全新议题会超出政府原先的政策议程设想或预定。一些小区建筑物原有布局设计、公共空间预留、消防通道规划等方面并未跟上城市更新的整体步伐。”

  电动自行车使用安全问题涉及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保障公共安全、增强风险防控的重要性,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发力。

  今年4月7日至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公开征集对《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针对包括车速限制、限速器防篡改、蓄电池充电器互认、机械安全、耐高温识别代码标识、电气安全、防火等要求和试验方法征求不同的意见和建议,重点修订的是限速与安全。

  “此次国家标准的出台,最大亮点在于从国家顶层设计上填补了之前安全质量监管的技术依据空白状态,将大大加快地方相关监管法规、政策性文件的制定进程,最大力度强化行业发展规范和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同时也表明我国电动自行车行业即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亓子龙表示。

  标准的完善与落地,考验着创新思路、统筹兼顾的管理智慧。在马亮看来,短期可以通过出台政策来便利和激励居民监督,遏制和打击电动车安全风险行为。而为长远计,则需要推动建立社区居民参与的长效机制,强化社区居民的主人翁精神和维权监督意识,这样方能进一步减少电动车安全风险,推动电动车安全工作持续向好。

  “例如,多地出台举报有奖措施治理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乱象,这样的政策首先值得肯定。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的隐蔽性比较强,大规模巡查可能效果有限。如果能够形成群策群力、群防群治的局面,引导动员广大居民关心安全问题、自觉监督举报,是非常有利的。”马亮举例道,“但也要注意,不能简单‘以奖代管’‘以罚代管’,而要不断提升政策工具的丰富性、针对性。包括需要制定科学的奖励方法,在奖励标准、对象范围等方面,都要有一些明确的规范,并在政策落实过程中逐步完善。”

  共同守护消防安全

  在实地探访的过程中,记者来到北京某小区,随机找到了小区居民、90后的上班族小万,向他了解电动自行车管理情况。小万随即带记者来到了自己所住的楼道。

  “现在单元门口都会贴特别大的海报和警示牌,提醒大家不要将电动自行车推进楼内。”小万为记者展示着海报,海报上画着“内部故障—短路发热—热失控—爆炸燃烧”的整个爆燃过程,辅以温度变化、时间变化图,直观向人们展示了电动自行车爆燃的猛烈与迅速,具有良好的警示作用。“进入电梯的话,如果摄像头监测到有电动自行车进入,也会一直发出‘不允许电动车进入电梯’的警告音,直到电动自行车退出电梯。”小万补充道。

  对于这样的社区管理模式,赵静表示了肯定。“这意味着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和改进是短期内抑制事故发生的重要一环。”赵静说,“电动车的社区治理主体不仅仅是基层行政单元,也需要物业、业主委员会的积极配合与行动。例如,在小区建设和完善室外充电桩等基础设施,专门为电动车开辟存放点,防止电动车出现在单元进出口和小区进出口、占用逃生通道等,都是可以着力改善的方面。”

  可以看到,随着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意识的普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公众对电动自行车隐患的认知已有比较明显的进步。很多活跃的居民开始自发地规范电动车充电行为,并在业主委员会和小区群中加强宣传和互相提醒,形成了一定的社区规范与共识。“推动全民参与监督电动自行车安全,构建顺畅的参与渠道和表达机制也非常重要。”赵静表示。

  不少居民反映小区内虽然设置了电动车充电桩,但是电费加服务费价格不菲。“之前,我们小区的充电桩比较贵。经过业主投诉之后,就换了新运营商,还根据住户需要增设了很多充电桩。我的车续航100公里,充满电也就花一块钱左右,在楼下充电变得更便捷、更安心了。”小万说。规律通勤的她,即使是在傍晚充电高峰时段也能找到空位。如果实在“满员”,门外也设有公共的扫码充电桩,可解“燃眉之急”。

  “无论是相关部门定期抽查小区在电动自行车登记、普法宣传和安全教育、温馨提示等方面的工作落实情况,提高用户选购正规合格产品的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还是街道和社区管委会在硬件设施配建、外来人口管理、安全教育宣导等方面提供必要的物力、财力和智力支持,都能在点滴处保障电动自行车使用安全。”在亓子龙看来,完善电动自行车管理的关键在于落到细处、落到实处。“未来,希望建立全时段、全员性、多样态的立体反映渠道,提高智能监测技术的应用,如通过绑定电动自行车车牌号和用户手机号,利用大数据精准识别,对违规充电、违规停放、电池超年限使用的用户发出短信提醒等等。诸如此类的创新方法,值得我们期待。”

  (光明日报 记者 王禹欣)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