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4 22:26:57 来源: sp20241224
“发现大自然的奥秘令人快乐,让更多的人了解它更让人快乐”
清晨,天刚蒙蒙亮,武大勇便出发了。抵达衡水湖后,他拿上相机、带上望远镜、扛起三脚架,走上小湖隔堤,准备开始观测工作。
52岁的武大勇是河北衡水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2009年起,他扎根衡水湖,从事湿地生态研究与保护工作。
“衡水湖保持着水域、沼泽、滩涂、草甸和林地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武大勇一边说,一边拨开湖畔的一片芦苇丛。他轻轻将三脚架支在一旁,安上单筒望远镜开始观测。单筒望远镜的观测距离远,双筒望远镜的观察范围广,武大勇每次观鸟会把两种都带上,交替使用。
观鸟是武大勇6年前才养成的“习惯”,此前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衡水湖里的各类昆虫。“昆虫的多样性是衡水湖健康状态的重要体现。生存环境越丰富,生态系统越稳定,昆虫也就越多。”武大勇说。采集样本、分类鉴定、制成标本……几年来,武大勇和他的学生们共采集昆虫样本10余万件,初步摸清了衡水湖的昆虫“家底”。
从研究昆虫到研究鸟类,源于一次偶然。“6年前,就是在这里,我第一次发现了青头潜鸭,开启我的‘观鸟’之旅。”2017年,武大勇受邀参与一个中外合作的衡水湖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次与专家组的晨间考察让他意外观测到了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此后,武大勇带着团队开始了对青头潜鸭长达一年的监测,并制定了衡水湖青头潜鸭的数量动态表和空间分布图,推动当地划定重点保护区域,增设生态巡护员,在科学有效保护青头潜鸭的同时,进一步推动衡水湖生态环境的改善。2018年3月,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为“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重要栖息地”。如今的衡水湖,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青头潜鸭的身影。“目前,衡水湖共记录到鸟类300多种。”武大勇说。
“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范围要逐步扩大,研究也要逐步深入。”从小湖隔堤回来,武大勇放下观鸟“装备”,拿出红色水桶,跳上小船,船夫扬起桨,载着他朝湖心划去。取一瓶湖水,装一罐湖底沉积的淤泥……停泊在湖心的一处芦苇荡旁,武大勇站在甲板上,小心翼翼地采集水质研究所需的样本。
快到8点,武大勇才回到学校实验室。细心存放好样本后,简单吃过早饭,他又匆匆来到标本展览馆,准备当天的亲子科普小课堂。于武大勇而言,通过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来推动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出台,只是衡水湖生态保护的一部分内容。“更大力度的保护,需要更多公众的参与。”这些年,武大勇牵头成立衡水学院衡水湿地生态科普示范基地,定期开设“标本”科普小课堂,组织策划“听声识鸟”等多元化自然体验活动……教学、研究、科普,尽管忙碌,可他始终乐在其中。
“发现大自然的奥秘令人快乐,让更多的人了解它更让人快乐。”武大勇说。
《人民日报》(2023年10月23日第15版) 【编辑:刘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