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21:01:54 来源: sp20241227
中新社 北京6月9日电 题:屈原为何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具有持久价值?
作者 方铭 中国屈原学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将至。纪念屈原是端午节的核心内容,因此,每一年的端午节来临,屈原不灭的精神魅力就会再次照亮我们的生活。事实上,这位生活在中国战国时代的历史人物不仅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有持久的生命力。也正因此,1953年,在屈原逝世两千多年以后,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在龙舟竞渡、粽叶飘香之时,我们再度聚焦这位历史文化名人,屈原及其作品和屈原永恒的精神价值的魅力究竟从何而来,值得我们不断思考。
2024年6月,海南省临高县新盈国家中心渔港,渔民举行龙舟训练热身,备迎端午龙舟大赛。叶龙斌 摄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024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嘉宾与大屏中的屈原形象智能AI互动。崔楠 摄司马迁充分肯定了屈原高洁人格与其作品的联系,也告诉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屈原身处战国时代,面对邪恶势力始终不屈服不退让,更不同流合污。在屈原之前,孔子的学生曾经以“日月”比喻孔子,而屈原深受小人诬陷,但仍不忘“忧国”,其诗歌继承《诗经》传统,其行止以孔子为法度,同样具有与日月争光的高度。
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最主要原因。
端午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节日不同,端午节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加进了纪念在端午节去世的历史人物的人文内涵。这些历史人物有一个共性,就是具有忠烈的人格。
在吴越一代,端午节的活动是与纪念伍子胥联系在一起的。但自汉代以来,端午节的活动更多与屈原联系在一起。《续齐谐记》说,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如何认识屈原及其作品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伟大诗人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楚辞体文学代表性作品《离骚》的创作者,也是楚辞体文学的开创者和主要作者。屈原不仅是作为一个诗人受人推崇,他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和建设者,是一个有着清廉忠信人格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受到广泛尊敬。
屈原创作的《离骚》等作品情兼雅怨,文极声貌,忠实继承了《诗经》的风雅传统,表现出了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人文情怀。这是屈原及《楚辞》价值的真正所在,也正因此,屈原及《楚辞》才有弥久常新的生命力。
王逸《楚辞章句叙》说:“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屈原具有清廉、忠信、贤人的模范人格,《汉书·古今人表》把屈原定位为仅次于圣人孔子的“仁人”,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屈原抱有的深刻同情和高度敬仰。
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朱熹提出屈原具有爱国情怀,《楚辞集注叙》说:“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朱熹还强调屈原的作品寄托了屈原“忠君爱国眷恋不忘之意”。1922年11月3日,梁启超在东南大学文哲学会上发表了《屈原研究》的讲演,提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必推屈原,中国历史上表现个性的作品,头一位就是屈原的作品。梁启超还指出,屈原具有改革政治的热情,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他以其自杀,表现出对社会、对祖国的同情和眷恋,而又不愿意向黑暗势力妥协的决心。
在一场青岛市民俗博物馆举行的端午民俗活动中,身穿传统汉服的演职人员弹古琴,并吟诵《楚辞》。徐崇德 摄屈原的世界影响
自汉代以来,屈原的作品及端午文化逐渐流传到朝鲜、日本以及包括越南在内的东南亚地区,国外很多地方都有屈原及《楚辞》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日本保存了大量明、清时代流传到该国的《楚辞》刻本,日本、韩国、越南今天还保存有不少《楚辞》的翻刻本。
历史上,俄罗斯、日本、韩国都出现过有关屈原及《楚辞》的研究者和研究著作,而以日本的研究著作最多。在日本的和刻本中,《楚辞章句》《楚辞补注》《楚辞集注》被反复翻刻,说明《楚辞》在日本有广大的影响力。也正因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时,中国的领导人毛泽东以宋本《楚辞集注》作为礼品赠送日本首相。
20世纪以来,欧洲、北美等地也涌现出不少屈原的研究者和屈原作品的翻译本。屈原创作的不朽诗篇,为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化注入了璀璨的光华。1953年,屈原与哥白尼、拉伯雷、何塞·马蒂等人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当时世界许多国家都举行了纪念屈原的活动。可以看出,作为诗人的屈原早已具有世界性价值,也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屈原不仅是中国人模范人格的标杆,而且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屈原在端午节自沉汨罗,端午节这个传承久远的具有科学内涵的节日,从此融入了纪念屈原的人文内涵。2009年,以纪念屈原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端午节及其传说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这说明不仅屈原的诗具有世界性价值,屈原的高尚人格和精神价值也是人类共同的遗产。
忠信之言、笃敬之行是人类社会需要共同遵守的准则。屈原是战国时期孔子思想的忠实继承者和实践者,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践行了孔子主张的“言忠信,行笃敬”的普遍价值,这也是屈原的诗篇能走向世界的原因。屈原正道直行的人生态度、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坚定不移的美政理想、九死不悔的底线意识,体现了中国人所追求的精神价值,同时,也是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相一致的。
历史上,屈原及其作品的传播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在今天,屈原及其作品也会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让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屈原及其精神价值,必将不断地丰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完)
作者简介:
方铭,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屈原学会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宋玉研究分会会长,《中国楚辞学》主编。主要从事先秦两汉经学、诸子、辞赋研究,著有《战国文学史》《战国文学史论》《经典与传统:先秦两汉诗赋考论》《战国诸子概论》《楚辞全注》等著作20余种,主编有《中国儒学文化大观》《诗骚分类选讲》《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等数十种。
【编辑:罗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