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两岸大学生在京沉浸式感触中华文化

发布时间:2024-12-25 14:57:18 来源: sp20241225

  8月24日,参加第三十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新闻营的师生们在北京中国国家版本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 题:特写:两岸大学生在京沉浸式感触中华文化

  新华社记者尚昊、朱娜

  连日来,以“一起向未来——全媒体时代两岸未来新闻人的机遇和挑战”为主题的第三十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新闻营正在北京举行,来自两岸多所高校的近200名大学生走进国家版本馆、长城、故宫等文博机构和历史古迹,沉浸式感触中华文化。

  燕山脚下,大气恢弘的中国国家版本馆掩映在青山茂林之中,彰显中华文化神韵。24日,两岸大学生走进这一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领略中华民族“斯文在兹”的文脉之盛。

  走进国家版本馆主体建筑之一文华堂内的国家书房,抬头可见的宋代碑刻天文图的星空穹顶让大家直呼壮观。“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正在此举行,从一陶一瓦到手稿古籍,13个单元的数百件珍贵版本立体呈现中华文明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

  “‘屈平属草稾未定’,这里的‘稾’是‘稿’的异体字。”就读于台湾世新大学的赵昱雯与大陆朋友站在一本清代的《楚辞新集注》前,朗读一行行古文,分析一处处句读。版本馆里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让中文专业的赵昱雯印象深刻,更加“感受到中文的美”。

  一幅蓝绿拓本的《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前,两岸年轻人一起寻找着家乡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印迹。鸡笼、鹿耳、凤山……首次“登陆”的世新大学学生陈柏勋轻声念着地图上的台湾地名,并向大陆朋友介绍家乡早期开发的历史:“明清时期,先民从大陆来到台湾,首先开发的就是西部沿海的平原,所以早期城市集中于这一侧。”

  “这次和台湾朋友一起参观版本馆,共鸣很深。大家一起阅读古籍,切磋句读,共同的文化让我们觉得很亲切。”来自广州的暨南大学学生曾晓涛说。

  8月25日,参加第三十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新闻营的师生们在北京慕田峪长城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25日的慕田峪长城,一片青翠。两岸年轻人携手,一步一阶攀爬。从14号敌楼一路上行,经过“好汉坡”,抵达20号敌楼上的“英雄台”,向下眺望,满眼壮阔。成为了到过长城的“好汉”,大家难掩兴奋,合影记录下难忘瞬间。

  “终于见到教科书里的长城,觉得很震撼,今天到访,完成了自己的一项人生目标!”世新大学学生简芷佑说。在攀爬长城途中,工人们正仔细修葺长城,目睹这一幕的简芷佑感慨地说:“历史就这样被延续了下去。”

  世新大学学生陈泰嘉说,儿时起就通过课本等了解长城,但未眼见为凭。“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明白为什么大家都说‘不到长城非好汉’。”

  身处北京,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故宫自然是两岸年轻人心向往之的胜地。26日,新闻营一行来到故宫,尽管当天北京遭遇强降水天气,但大家兴致不减。

  不期而遇的雨中故宫,显得很特别。太和殿前,雨水从一处处螭首形的孔洞排出,形成“千龙吐水”奇观。古人精妙的排水系统至今仍在发挥功用,让在场的年轻人发出赞叹。

  “我是因为故宫而来的北京。”世新大学学生吴芷萱说,参观故宫对她而言有莫大吸引力。提前在故宫官网做足功课的她,依靠手机里存的资料按图索骥,寻访一件件心仪的文物。

  8月26日,参加第三十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新闻营的师生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仰首嘶鸣的唐代三彩马,“雨过天晴云破处”般的宋代汝瓷,风靡亚欧的元代青花……在位于武英殿的陶瓷馆,同学们用心体会先民用泥与火演绎的智慧。

  在一件清代烧制的青花题《赤壁赋》笔筒前,陈柏勋停留许久。“《赤壁赋》对我来说比较特别,小时候参加朗读比赛,念的就是这篇。多年后在这里回忆自己的成长印迹,感觉很诗意很温暖。”

  参观中,一件表情憨态可掬的北宋定窑白釉孩儿枕让两岸青年同时发出感慨:“这个在教科书里出现过!”一件千年前的文物,唤起两岸同龄人的共同记忆。“台北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一件同款文物,我还看过相关的动画影片。”吴芷萱说。

  从北京到西南,从南京到台北——陈柏勋和朋友们分享起两岸故宫的渊源关系,如数家珍。“台北故宫博物院更侧重文物展陈,而参观北京故宫,能在宫殿本体里感受历史氛围。不管是藻井花纹,还是建筑榫卯结构,都让人叹为观止。”他说。

  在中国传媒大学学生潘悦看来,故宫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更是两岸文化的纽带。“和台湾朋友们一起漫步在红墙金瓦之间,我们仿佛穿越历史长河,一同感受这座活的历史博物馆诉说古老故事,深刻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她说。

  本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新闻营由中国记协和台湾“中国新闻学会”、世新大学联合主办,为期11天,相关活动将持续开展至29日。

(责编:崔越、刘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