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数实融合 提供澎湃动力

发布时间:2024-12-21 09:51:48 来源: sp20241221

  作者:廖萍萍(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省委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码头,上海洋山港四期码头被誉为“无人码头”,港口配载时间只需15分钟,而传统管理方式需要4小时,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港区运行效率,也为企业提质增效注入更多动能。山东省曹县虽偏居一隅,但却有着占全省1/7的“淘宝镇”和1/4的“淘宝村”,借助发达的电子商务,汉服和木制品产业强势崛起,为县域振兴带来更多机遇。此外,在许多省份,智慧育种、农业机器人、智慧农场、数字化物流和农产品电商不断刷新人们对农业“研产供销”环节的认识,为农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产业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举措陆续出台,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推动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近年来,我国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规模持续壮大。《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5万亿元,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0%左右。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不断提升数实融合的深度。比如,数字装备的更新、数字产品的应用、数字服务的优化,使得创新成果能够加快落地、实现商业化运营;数字化手段的采用推动了数据共享,助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效率和韧性安全。比如,有的云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从研发到生产的全周期服务,突破原有组织、技术、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助于中小企业加快突破发展瓶颈,推动企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转型。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取得显著成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这进一步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相信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将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企业是关键主体。所谓深度融合,主要是指产业数字化从“点线面”向全生态、全产业链渗透和扩散,其中包括由少数大中型实体企业的数字化改造,向包含中小企业在内的大多数实体企业的数字化改造拓展,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赋能研发、生产、销售、流通各个环节。

  中小企业是数字化转型的主战场。一方面,应加快健全技术改造投入保障机制,通过加大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力度,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给予引导和鼓励。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为中小实体经济企业生产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营销数字化转型提供专项金融服务,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本。另一方面,须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以数字化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弥合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为城乡实体经济发展奠定稳固的技术基础。此外,健全数字技术创新的基础性制度,加强前沿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构建更加包容的科研管理机制和创新环境,充分激发数字技术人才的创新活力。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以开放式创新集中各类创新要素,积极鼓励、有效引导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创新。

  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增进人民福祉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以来,人工智能、云技术、算力网络、5G、大数据等数实融合关键技术赋能数字农业、数字社区、数字教育等具体实践,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未来,应创造条件推动数字化技术在民生保障领域更广泛使用,进一步打通经济社会发展堵点。推动数据利用和保护,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健全数据产权确权登记制度,让数据更好流动起来,服务实体经济。同时,加快布局数字化人才培养规划,实施劳动者数字化技能提升行动,健全劳动者分享数据要素收益的再分配机制,为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人力资本支撑。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