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1 06:10:43 来源: sp20250111
中新网 呼和浩特12月5日电 题:对话内蒙古科技特别贡献奖获得者:近40年守护“生命之树”
中新网 记者张玮
“至今,我已经从事呼吸临床一线工作近40年,做一名呼吸科医生是我的初心,一直没变。”接受记者采访时,手捧奖杯的孙德俊语气平缓,言辞干练。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孙德俊被授予202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
图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孙德俊被授予202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供图孙德俊是土生土长的内蒙古人,1960年出生,1994年研究生毕业,之后便将满腔的激情奉献给他热爱的事业。“从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就职于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孙德俊说,之后陆续几次赴美国深造后,他依然选择回到家乡,继续投入内蒙古呼吸学科建设中。
出过国,见过大世面,为什么还选择回到当时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内蒙古?
孙德俊说,内蒙古气候寒冷,空气干燥,慢阻肺、支气管哮喘等重大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加之内蒙古地域辽阔,地域狭长,东、西端直线距离2400余公里,全区呼吸疾病诊疗能力整体水平偏低,且各地区同质化水平较差。“尤其是偏远地区和广大基层,呼吸疾病医疗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资料图。图为孙德俊为“草原母亲”都贵玛做健康检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供图就这样,孙德俊扎根在呼吸医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一线,尽自己所学所能,致力于科技创新和发展呼吸病学科,培养优秀人才队伍,搭建临床诊疗技术与基础研究平台。
2001年,孙德俊在所在医院呼吸内科设立了内蒙古首个呼吸重症监护病房,2004年在国内率先将呼吸内科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呼吸专科医疗联合体”和“内蒙古自治区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成员单位辐射20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
2011年,孙德俊调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职后,加快了该院及内蒙古的PCCM建设步伐。
孙德俊还记得,为了推进内蒙古呼吸与危重医学科(PCCM)规范化建设,他带着专家组走访了各盟市医疗机构,“上午调研列问题,下午开会研究解决问题……”
截至2022年9月,内蒙古共1237家医疗机构参加正式认定,其中二、三级医院77家,基层医疗机构1160家,参与PCCM规范化建设及认证规模居全国第一。
与此同时,全国首批、内蒙古唯一的PCCM专培基地获批,内蒙古医疗卫生行业首家院士工作站建立,构建起全国首个以蒙古族为主的呼吸疾病生物样本库……内蒙古首家国家部委级重点实验室的种子,在10年间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资料图。图为孙德俊出席PCCM规范化建设基层培训讲座。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供图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作为内蒙古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孙德俊提出“一盘棋”思路,并率先采用超长时间俯卧位通气治疗,构建病情预测模型。
孙德俊回忆,2020年4月初,一名患者因基础病多病情危重,经多次抢救,病情反复不见好转。“我顶住压力,坚持延长俯卧位通气时间。”
根据多年来呼吸危重症救治经验,孙德俊坚持给患者实施超长时间俯卧位通气治疗,每天不低于22小时。“效果很好,连续治疗15天,病情转好,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我们也从中获得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信心。”
如今,已过花甲的孙德俊行走在医院的走廊里仍然脚下生风。在他看来,过去或是未来,作为一名呼吸科医生,无论是铺路人还是领路者,救治患者、建设学科、培养人才、指导教学与科研,终将是为了在未知领域不断探索,延长患者生命的长度和宽度,创造生命的奇迹。(完)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