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04:39:34 来源: sp20241223
《长江》
《庐山》
《归来》
《和平的肖像》
10月14日至24日,“中国记忆——智利画家何塞·万徒勒里摄影及速写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全面展示了画家笔下跨越时间和距离的艺术共鸣与情感相通。
在拉丁美洲,人们把何塞·万徒勒里与墨西哥著名艺术家迭戈·里维拉、大卫·西盖罗斯等人并列。在绘画成就有口皆碑之外,万徒勒里为推动智利与中国友好往来而缔结的文化交流纽带,至今仍牵动着两国人民的心灵。
文化旅者 跨越山海
1988年9月,万徒勒里逝世,享年64岁。
万徒勒里的一生,步履不停。1924年,他出生在圣地亚哥。父亲是一位来自意大利古城拉文纳的工程师,胸怀在祖国无法被理解的社会主义理想,先后辗转巴西和阿根廷,最终定居智利。父亲坚定的革命理想和对文学音乐的热情,将正义和艺术的种子深埋于万徒勒里心中,指引他走向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绘画艺术。
14岁时,万徒勒里参加智利大学美术学院的学习班。1940年,他结识了当时正在智利进行访问的大卫·西盖罗斯,这位被称为“墨西哥壁画三杰”之一的艺术家正为智利奇廉墨西哥学院创作系列壁画,以纪念两国人民的民族解放历史,万徒勒里幸运地成为他的助手。与西盖罗斯共事的这段经历令他意识到,“艺术创作是一种战斗方式,是对我们的材料、我们的思想,乃至我们自身的改造。它是一种斗争形式。”从那时起,这样的艺术理想和创作信念深深根植于年轻的万徒勒里心中。随后,他开始接受更多专业培训。
20世纪40年代初,万徒勒里获得奖学金,前往巴西交流。在那里,他不仅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还得到巴西著名画家坎迪多·波尔蒂纳里的指点。回到智利后,万徒勒里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聂鲁达的诗集《坎托将军》和长诗《马丘比丘之巅》创作插图。“万徒勒里为我的诗作加入了动人的插画”,聂鲁达曾不止一次表达他对这位年轻艺术家的欣赏和喜爱。
1950年,万徒勒里来到墨西哥,之后受邀前往欧洲。在德国柏林,他参加了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联欢节,正是在这次活动中,诗人萧三邀请他访华,万徒勒里于是成为第一位应邀访问新中国的智利艺术家。1974年,他来到瑞士日内瓦,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劳工组织等绘制海报,继续绘画创作并多次举办展览。
在用步履丈量世界的同时,万徒勒里独具个人风格的美学表达和绘画创作也成为一个时代的见证和记忆。他的画作,伴随他的足迹遍布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大批革命家、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中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曾任古巴哈瓦那大学校长的胡安·马里内略评价道:“他的优雅风度和聪明才智让他在痛苦和希望之间找到了平衡……成为他那个时代卓越的历史学家。”
艺术交融 丹青为证
1952年,万徒勒里与妻子迪莉娅·巴劳纳以及当时才1岁的女儿和平移居北京。他们起初打算停留3周,结果变成了3个月,之后更长达数年。万徒勒里结识了当时著名的中国艺术家、文学家,并受邀参加由齐白石主持的艺术研讨会。对于中国艺术家而言,万徒勒里的创作风格色彩鲜艳、情感强烈,令人耳目一新。万徒勒里则对中国绘画兴趣浓厚,他曾在笔记中写道:“中国艺术让我重新认识和思考绘画是什么。”他称赞齐白石为“中国的瑰宝”,并为自己有幸成为他的朋友而倍感荣幸。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迎来重要发展契机,经历着深刻变革。万徒勒里以艺术家的敏锐,见证并记录下这些重要的历史时刻。万徒勒里的画作,尤其是版画,纯真质朴、鲜活热烈,极富感染力,很快就在当时的中国绘画界引起关注。他独特的艺术表达使他成为首个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展览的外国艺术家。此外,他还曾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启发学生通过绘画探寻表达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方式和语言,朱纯德、吴光宇等许多杰出的中国现代艺术家都是他的学生。
在参与激动人心的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同时,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和社会变革同样丰富了万徒勒里的艺术创作。他创作的版画《农家女孩》,生动刻画了一位正在放牧的中国乡村少女,她身着20世纪60年代的典型中国服饰,表情自信而愉快。女孩身后的山峦和天空飞过的群燕,已经能够看出中国水墨画的笔法。这一时期,万徒勒里创作的版画不仅线条更加精巧柔和,也使用更多曲线,并加入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花纹;画面色彩更加丰富,中国传统靛蓝和鹅黄被大量运用到作品之中。
在人物肖像之外,万徒勒里也热衷于描绘中国山水。他于1954年创作的《长江》借鉴了中国水墨丹青技法,整幅画作视野开阔,体现出中国水墨画的朦胧、婉约与诗意。他在客居瑞士期间的画作同样展现中国水墨画开阔的构图、精巧的线条和独具一格的东方美学。画作《归来》通过南飞的归雁、孤寥的渔船和茫茫无尽的海面,让观者感受到一种难以诉诸语言、始终萦绕心头的乡愁。
两种美学,两种文化,持续在万徒勒里的画作中相遇并相互印证中智两国人民和两种文化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和平使者 情谊绵长
万徒勒里是艺术家,同时也是中智友好交流与世界和平的推动者。1952年,万徒勒里与聂鲁达以及时任智利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等智利政治、文化界名人共同创办了拉美地区第一个对华友好组织智利—中国文化协会,为两国在1970年建交发挥了积极作用。次年,他作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副秘书长常驻北京,为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维护世界和平做了诸多有益工作。
不仅如此,万徒勒里的妻子迪莉娅在第一次来到中国后不久,便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西班牙语,为我国培养第一代西班牙语工作者并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互通与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们的女儿和平自幼生活在中国,直到9岁才开始学习西班牙语。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和平分别就读于东交民巷小学和北大附中,不仅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而且熟悉中国文化。
在父亲的画作中,和平一身红衣,扎着两个蝴蝶结,坐在小板凳上,这个睁着大眼睛的智利女孩已经完全融入中国生活。由于父母对于中国传统医学的信任与推崇,和平对医学产生极大兴趣。回到智利后,她又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再次来华学习针灸。后来,她辗转日内瓦继续医学学习,最终在哈瓦那完成学业,为中国针灸的国际学术交流和传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父亲每每哮喘病发,和平想到的都是针灸。旅居瑞士时,她还曾求助中国大使馆,专门协调了一支针灸医疗队为万徒勒里治疗。
如今,万徒勒里丰富的艺术创作同他与中国的故事共同穿过时间的长河,跨越山海的阻隔,持续为中国和智利,乃至中国和拉丁美洲之间的绵长情谊谱写新的篇章。
2016年,在中拉文化交流年框架下,万徒勒里的40件作品重返他曾任教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这些作品包括他在智利和瑞士创作的25幅绘画,以及在中国创作的15幅素描、水彩和版画。2019年,中国画家冯少协和万徒勒里的画作,作为两种文化之间交流和对话的象征,在智利米斯特拉尔文化中心进行展出。今年,万徒勒里的摄影及速写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万徒勒里与中国的相遇是艺术的交汇,是友情的开始,也是人类和平理想的又一次重逢。他的画笔超越了空间,定格了时间。他是跨越国界的艺术家与文化旅者,更是友谊与和平的使者。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同者,更以山海为证。
(作者为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副教授)
本文图片均为万徒勒里绘,邹萍提供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19日 18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