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落幕:小说“二度创作”如何大放异彩

发布时间:2024-12-27 10:28:01 来源: sp20241227

  《繁花》热播,抛出了影视化改编的全新探讨契机。从小说到影视,创作者如何赋予原作新的生命?

  ——————————

  2024年开场,王家卫执导的电视剧《繁花》收官,目前豆瓣8.4分。

  全片第一幕引子,是胡歌饰演的阿宝去见原著作者金宇澄本尊。“你是作家?”“退休了。”“书的名字想好了吗?”“没想好,不过第一句是:独上阁楼,最好是夜里。”

  时间回到2011年,金宇澄有感而发,在一个网站上开帖《独上阁楼,最好是夜里》,用上海话写故事,后在纸质上发表和出版时,更名为《繁花》。

  当初金宇澄第一次见王家卫时,问了一句话:“导演,你是有名的慢工出细活,十年能出来吗?”王家卫说:“我尽力。”

  在过去十年里,他们就跟故事里的阿宝一样,“摸着石头过河”。从反馈来看,王家卫历时3年拍摄完成的这场“二度创作”,成绩相当不俗。

  翻翻原著,你就会发现,从金宇澄的小说《繁花》,到王家卫的电视剧《繁花》,你要面对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文艺作品。担着书中姓名的一个个人,有了具体的面孔,但无论是“派头、噱头、苗头”,还是“人面、情面、场面”,他们的命运交响是被重新书写的。

  大众对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问题已讨论多年,此次《繁花》热播,抛出了一个更极致也更有趣的全新探讨契机。从小说到影视,创作者如何赋予原作新的生命?

  茅盾文学奖作品影视化成热潮,改编各有路径

  严肃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已然成为一股热潮。其中茅盾文学奖(以下简称“茅奖”)获奖小说,是近些年影视改编炙手可热的宠儿。而且,几乎部部作品都是“大导”掌镜、“名编”执笔。

  2022年大爆的现象级国产剧《人世间》,改编自梁晓声长达115万字的获奖同名小说,以北方省会城市一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刻画了十多名平民子弟的跌宕人生。改编过程中,相较于原著,电视剧的“底色”多了温暖、明亮的感觉。

  还有一些茅奖小说已经或即将进入“影视序列”,尚未与观众见面,例如《主角》《北上》《张居正》等。

  公开信息显示,历史题材剧《风禾尽起张居正》,改编自作家熊召政的茅奖获奖小说《张居正》,讲述了明代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的传奇故事。

  改编自作家陈彦茅奖获奖同名小说的电视剧《主角》,讲述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以及与秦腔和大历史起起落落之间的命运交集;《北上》改编自作家徐则臣的茅奖获奖同名小说,讲述6个运河边长大的年轻人,在故乡花街度过纯真青涩的少年时光后,一路沿河北上追寻理想,又顺流而归返还家乡。

  2023年还出现过“预言家式茅奖得主”。3月,由冯小刚执导的悬疑网络剧《回响》热播。8月,原著作者东西凭借《回响》斩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纵览以往严肃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既有基本遵照原著的,也有“二度创作”幅度较大的。

  梁晓声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原作者一般都愿意自己作品原封不动地呈现,而不是‘做减法’地呈现。但是在所有小说改编中,这都是不可能的。改编之所以叫改编,是因为它二度创作,一定是有取舍的。”

  改编风格并不存在高低之分,创作者们各有路径和特色。归根到底,影视剧的自身品质、作品是否能引起当下观众共情,才是评价好坏的唯一标准。

  2023年即将落幕之际,大家公认“不好改编”的茅奖作品《繁花》终于面世。

  出生于上海、之后随父母去香港的导演王家卫,想知道一直留在上海的哥哥姐姐们经历了什么——“他们跟《繁花》里面的人物基本上是同一代人”,所以王家卫决定改编这本小说。

  王家卫可谓“十年磨一剑”,终于交上“荧屏成绩单”。观众这才意识到,他讲了一个和原著完全不同的故事。

  影视是小说的“影像批注本”,给出一个在原著里看不到的阿宝

  在《繁花》小说开篇,金宇澄写,阿宝10岁,邻居蓓蒂6岁,两个人爬上屋顶,“瓦片温热,眼里是半个卢湾区”。“东南风一劲,听见黄浦江船鸣,圆号宽广的嗡嗡声,抚慰少年人的胸怀。”

  这温情、动人的一幕,被王家卫在电视剧中复原了。

  《繁花》小说一共31章,没有连贯的故事,表面是饮食男女,里面是上海岁月。小说贯穿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间,展现了沪生、阿宝、小毛3个不同家庭背景的上海男人成长经历,并由此辐射上海滩几十个人物的命运。小说以独特的沪语和话本式表达,书写了一部上海的繁华传奇。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对这部小说的颁奖词如是说:“《繁花》的主角是在时代变迁中流动和成长的一座大城……在小历史中见出大历史,在生计风物中见出世相大观,急管繁弦,暗流涌动,尽显温婉多姿、余音不绝之江南风韵,为中国文学表达都市经验开辟了新的路径。”

  2023年,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繁花:批注本》。彼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撰文表示:“看完《繁花》批注本,就等《繁花》电视剧了。在这个世界上,也没有比王家卫更适合给这个小说一个影像批注本了,惟愿原著中的时代风、粉汗雨能够历历在目。”

  如今,这个“影像批注本”呈现于观众面前,有原著的“时代风、粉汗雨”,更有自己的生命。

  在王家卫的影像中,原著里的沪生和小毛都消失了,阿宝成为灵魂人物和叙事主线;相较于原著,电视剧的时间背景更为集中地聚焦于20世纪90年代这条时间轴上,展现时代大变革时期的上海,机遇与希望呈井喷之势,沪上风云际会的生意场中弄潮儿女的起伏人生。

  王家卫坦言,他们没有能力还原足本的《繁花》,但是“肯定会给出一个你在原著里看不到的上海阿宝”。

  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陈建华指出,小说《繁花》就是一轴《清明上河图》式风俗画卷,生动再现“话本”传统的当代活力。围绕沪生、阿宝和小毛及其亲友描绘20世纪下半叶的上海,全方位扫描其物质与心灵世界,不厌其详地铺陈城市景观与日常生活物件的细节。金宇澄“用画笔替代伟大的相机镜头”,记录留存在记忆中的历史城市。

  电视剧版《繁花》,充分描绘出了原著小说骨子里的上海市井和人情,“基因”脱胎于城市土壤,而故事又印刻于大时代的格局和浪潮里。

  开场节奏就刺激带感,阿宝凭借自己打拼跻身成为商界后起之秀。他把公司开在和平饭店,带领船队驰骋股海,一场车祸疑云,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身边人与自己的关系。

  自从老戏骨游本昌饰演的“爷叔”成为阿宝的生意领路人,大幕拉起,众生相徐徐展开,人情生意一杯酒,命运去留不由人。

  平凡的“阿宝”蜕变为“宝总”,离不开高人爷叔与夜东京老板玲子、外贸大楼汪小姐的鼎力协助。随着神秘女子李李空降黄河路,一家时髦饭店即将搅动整条街,也令宝总的事业变得动荡惊心,他与身边人的关系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黄河路是生意场的中心,此路区区755米,可使人扬名立万,亦可使人倾家荡产。

  剧集播到三分之一处,一场多方势力卷入、轰轰烈烈的“黄河路保卫战”,让观众们震撼,不由评论一句“这很王家卫”。导演的黑色幽默腔调,以及无处不在的“回忆杀彩蛋”,又狠狠引起观众共情。

  文字和影像各有优势,影视让原著的“不响”都“响”出来

  当一些经典文学作品被影视化改编后,网络上屡屡掀起关于“书粉”和“剧粉”的争论,折射出很多人对于影视剧对小说进行“二度创作”问题的讨论和分歧。

  以《繁花》电视剧播出为契机,此番话题再度升温。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影视创作者“不被原著限制是好事”。“也许拍出来是低于原著的,但是只有不被限制,才有可能超越,此间的创作才是真正自由的,从而能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不过,影视创作者必须要重视其视野、表达和方法能否与当下观众产生共鸣。

  一位文学评论家认为:“我们现在是面对两部长篇小说,一个是金宇澄的,一个是王家卫的。”

  金宇澄对《繁花》书名的解释是:“繁花就像星星点点生命力特强的一朵朵小花,好比树上闪烁小灯,这个亮起那个暗下,是这种味道。”《繁花》所描绘的是此起彼伏的趣闻轶事,承载的更是上海时而幽暗时而光辉的城市记忆。

  电视剧《繁花》内核始于人又不止于人,人物群像背后的时代性始终是该剧的创作母题。

  金宇澄曾提到,当年是被王家卫的一句话打动了:“他说你写的就是我哥姐的事情。”

  金宇澄对于自己小说改编的态度很开放,在他看来,原著交给导演,他来做一个东西,就是一个新的生命。

  很多观众评价,《繁花》电视剧的改编,最大的妙处是补充了原著的“留白”——《繁花》全书共有1000多次“不响”。不响,即不语。

  毛尖评价电视剧改编,原著中的“不响”必须得“响”出来。“电视剧《繁花》既是对小说的致敬,也是和小说的一次竞赛,或者说,王家卫用自己的方式解释了《繁花》”。

  王家卫认为,文字有文字的优势,影像有影像的优势,对剧来说,最有起伏,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应该是阿宝。是什么让阿宝成为宝总,一夜之间成为时代弄潮儿?这个内容在书里面没有体现,原著“不响”,电视剧可以“补白”相辅相成。

  “这个剧集只是蛋糕中的一块。”王家卫希望大家去读读原著,带着《繁花》看《繁花》。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繁花》。

  《繁花》讲的是1992年到1993年之间的事情。王家卫说:“30年过去了,我希望大家的2024年一样美好,繁花似锦,新年快乐。”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