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5 07:16:32 来源: sp20250105
【文化评析】
科技创新是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近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意见强调了科技创新对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作用。其中,推动文物资源数字化,加快完善文物大数据管理成为优化文物科技创新布局的重要举措。
推进文物数字化工作。将文物通过数字化的过程转化为数字文化资源,是文物活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文物数字化工作可以贯穿考古、保护、管理、研究、展示等全链条,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关键,也是实现从文物资源到文创产品设计转化、复制传播,拓宽文明互鉴渠道的途径。文物数字化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将文物的信息全方位记录和保存下来,建立完整的数字化档案。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掌握文物内部结构和状态,以实现对风险的预测。此外,还可以对各种病害进行监测,掌握文物变化趋势,实现对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数字化技术通过全方位高质量多维度提取文物的信息,可以永久保存文物的档案,后续研究可以不再对文物本体进行重复性提取,而是利用文物的数字化影像记录开展各项工作,可以最大程度保障文物的安全。高精度的数字化信息可以为文物的全方位展现创造条件,实现后续的永续利用,向公众传播和展示优秀文化遗产。
建立标准打破数据壁垒。当前,文物数据在互联互通和开放性上依然存在着壁垒,面临着文物信息记录机构分散多元、记录方式碎片化、资源整合不到位、数据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文物数据价值的发挥。需要提升数字化技术的通用性和效率,以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场景的文物数字化需求,降低文物数字化的成本。要建立起文物数字化的标准,在统一的规范下,为文物建立数字化档案。此外,在文物采集的过程中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充分考虑后续开发利用及传播的问题,促进文物数据信息的流通。到2025年初步建成国家文物考古标本资源库和国家文物保护科学数据中心(文物大数据库),是文物科技创新的目标之一。要着力打破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鸿沟,解决共识问题,提升数据资源的可利用性,实现互联共通,使文物数字化档案的交换、融合及管理更加便捷。在此过程中,要整合政府、文博机构、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各方力量,实现共建共享,鼓励开放数据,激活文物数据资源的价值。
构建更加丰富的场景。文物数字化也为后续展示传播打通了路径,构建更加丰富的场景,使文化和旅游更好融合。通过数据挖掘、知识图谱等技术,可以多维度解读文物的内涵,将记录、阐释的成果进行活化呈现,可以使抽象的文化思想具象化,将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及考古工作者的学术成果更好地呈现出来,使游客能够更加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数字化技术对于文物信息的记录,可以达到将文物复制再现的水平,解决文物真迹不便巡展的问题。数字化还可以构建个性化、沉浸式的文化场景,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为文物保护和利用创造更加丰富的场景,使全民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果。从线上到线下,随着文博的“出圈”,不同场景产生了差异化需求,游客从被动接受内容到参与互动、创造内容,全息影像、VR、AR的应用层出不穷,文化内容与文化服务更加多元化。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数据的价值不言而喻。文物数字化的过程就是数据不断积累的过程,为进一步保护、研究、利用及艺术创作、文明互鉴带来更多价值。数字化技术在不同场景当中的深度运用,打破了时空局限,串联了历史与现在,使得文化和技术进一步融合,视听体验更加多元。在技术的推动下,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之间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进行协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模式将更加丰富。(光明日报)
(作者:李典,系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大城市学院基地研究员)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