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8:14:53 来源: sp20241221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棉花地里,智能化设备“配合默契”;温室大棚里,无花果四季供应;沙漠边缘,种植出高品质大米……近年来,新疆依靠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让各族群众共享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近期,科技日报记者跟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深入新疆的广袤大地,上高原、走戈壁、跨河谷、进沙漠,见证了在科技赋能下,天山南北农田里的新面貌。
打造智慧农业示范田
9月下旬的新疆天山北麓,公路两侧随处可见成片的棉花地。在新疆天业集团蘑菇湖现代节水农业示范基地,记者发现这里的棉田有些“不一样”。
“嗖”,随着一声清脆的轰鸣,一架植保无人机在田间升腾而起,在上升到近百米的高度后,按照设定好的路线进行遥感监测。在农田的一头,智能虫情测报灯、气象站、苗情检测系统等十余种现代化农业装备整齐排列,实现了“墒情、虫情、气候、苗情”四情监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新疆天业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总经理马占东介绍,有了这些智能系统,管理人员可以远程实时查看各环境参数及趋势,并根据数据反馈作出相应调整,以保证农作物良好的生长态势。
马占东说,在打造智慧农田的同时,示范基地还进一步改造滴灌系统,通过设置小流量滴灌带,减少输水管带和控制阀门的数量。这不仅有效节约了农资投入成本,年节水率还达到15%以上。
科技手段“多管齐下”,改变显而易见。顺着马占东的指引,记者看到,在对比试验田中,科技加持的棉株能结10个左右棉桃,而传统种植管理的棉株仅能结出6个棉桃。
结出现代大棚致富果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喀什地区英吉沙县,戈壁广布,干旱少雨,发展农业“先天条件不足”。不过,如今有了现代温室大棚,戈壁滩上种鲜花也成为了现实。
记者走进英吉沙县戈壁设施农业产业园大棚内,娇艳的玫瑰花竞相绽放。依托智能物联网控制系统,农户可以利用数字化监测设备,实现精准灌溉施肥。此外,吊喷降温系统、自动智能放风机、臭氧杀菌机等现代农业设备均实现智能化操控。得益于沙培种植技术的应用,玫瑰、百合等10余种花卉在昔日荒凉的土地中枝繁叶茂。
被誉为“无花果之乡”的阿图什市,通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引进反季节新品种,无花果也“住进”了现代大棚,实现四季供应。
新疆海德坤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省业介绍,通过大棚密植的方式,无花果产量大幅提高。2023年,9座智能大棚共出产鲜果约45万颗。在反季销售时期,一颗果子可以卖到10元。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师某智慧农业园区的连栋玻璃温室大棚里,工人们穿梭其中采摘成熟的番茄。大棚采用环境监测、信息化与智能控制、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二氧化碳补碳、熊蜂授粉等技术,实行农业生产全程数字化管理,极大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有效提高了产量。这些产自伊犁河谷的鲜嫩水果,通过冷链物流,三天之内可抵达北京、上海等城市。
目前,润泰智慧农业园区吸引带动了周边区域1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小番茄带动大民生。
开辟良种良法新赛道
在沙漠边缘种出了优质大米,这是记者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采访时遇到的“新鲜事”。
金色沙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俊介绍,阿拉尔所处的南疆,气候及水土条件十分适合水稻生长。该公司于2016年在阿拉尔成立,并引进了以食味优良、抗病性强、产量高、适应性强为主要特点的羊脂籽米,着力打造高端大米。
金色沙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品种+基地”发展模式,打造了从研发、种植、加工到销售一体化的全产业链覆盖体系,有效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
“我们家的12亩土地流转给了公司,每亩地每年有1300元的流转费。我和妻子作为公司的职工,还能领到工资。”艾合麦提·夏依甫说,随着家庭收入逐渐增加,这两年他自购了大马力拖拉机、挖掘机,一年总收入能达到20多万元。
近年来,通过提高种植技术,南疆种植历史悠久的核桃也实现了品质和产量双提升。
在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宝圆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核桃种植园里,核桃已经收获完毕,果农们正在忙着打包。
“这两年我们应用了新技术,产量从原来的300公斤增加到350公斤,今年收入预计能超过20万元。”果农赵武中高兴地说。
宝圆果业副总经理郭金宝介绍,近年来公司与新疆农业科学院、塔里木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和果农们一起探索更加绿色、高效的生产模式,引入现代化管理方法及生物防控措施,收效十分明显。(本报记者 梁 乐 王禹涵 吴叶凡 李 禾 刘 恕)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