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7 15:26:18 来源: sp20250107
人物简介
庄育智(1924年7月27日—1996年3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科学家、物理冶金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难熔金属研究室主任、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防科委科技成果奖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
【科星百年】
7月27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庄育智100周年诞辰的日子。
“爱国、爱党、爱家乡、爱科学、爱教育,是他一辈子的真实写照。”回忆起庄育智,华南理工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刘正义说。
作为我国难熔金属合金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庄育智终其一生为国家的科研事业而奋斗。他勇于创新,开创了我国难熔金属宇航材料研究的新领域;他惜才爱才,为我国材料领域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开启我国难熔金属合金研究
庄育智是广东潮安人。1952年,他从英国留学归国,并与李薰等科学家共同创建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建所初期,庄育智根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需要,深入东北几个大钢厂,解决钢材质量问题,开启了国内对钢中夹杂物和薄板夹层的研究。
1958年,庄育智开辟了难熔金属合金研究领域。难熔金属合金主要用于航天工业和原子能工业,在当时是一项十分尖端的课题,既得不到国外有关技术资料,又买不到现成的熔炼、性能测试设备。在这种严苛的环境下,庄育智带领科研人员创建了难熔金属合金研究室,并开展高温钼合金和难熔合金相图的研究。
刘正义曾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进修,他对庄育智的难熔金属合金研究室印象最为深刻。他说:“庄育智带领大家自力更生。研究室的各种设备,包括难熔金属的熔炼设备、高温真空力学性能测试设备等,都是他们自行研制的。”
依靠这些自主研发的设备,庄育智带领团队在两年多时间里经过上百炉次的反复试验,最终探索出一套有效制备钼合金的工艺,炼出了性能合格的钼合金。
1965年2月,鞍钢钢铁研究所迫切需要解决穿管用的顶头效率低和寿命短的问题。庄育智创新性地提出用钼合金做顶头,生产出高质量的无缝钢管,打破了苏联专家“鞍钢不能生产长无缝不锈钢管”的结论,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
1968年,庄育智接受了为我国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尖兵一号”研制外蒙皮材料并加工成型的新任务。高速运动的人造卫星在通过大气层重返地面时,空气动力产生的高温足以使一般镍基高温合金软化甚至熔化,因此人造卫星蒙皮材料的质量要求极高。庄育智选用钼合金作为板材,严把工序质量关。钼合金板材经过淬火后,表面产生氧化皮,酸洗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刺鼻黄烟,庄育智带领团队顶着刺鼻的气味保质保量地完成了2000多块钼合金板材的处理工作,并逐一克服了冲压成型、焊接抗氧化涂层过程中的挑战,按期完成了人造卫星钼合金蒙皮的研制,给人造卫星穿上了“防护衣”。此外,他主持研究的遥测铌合金天线也取得成功,保证了“尖兵一号”的成功发射和按计划安全降落。
三地奔波只为培养更多年轻人
“我喜欢上课,喜欢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即使当选院士后事务繁忙,庄育智仍坚守在教育第一线。
庄育智的学生曾德长至今都记得,他的第一篇英文论文,连续修改多次,仍被期刊退回要求重改。庄育智得知后便带着他逐句逐段地修改,并逐条分析修改原因。庄育智告诉曾德长,英文实际上只是一个工具。写科学论文,也要像写小说一样写得生动才好。虽然论文写作要求逻辑清晰,但语言上不要干巴巴、硬生生,要让别人一看就明白。这番话深深烙在曾德长的脑海中,一直影响着他的论文写作。
1994年,当时已70岁高龄的庄育智,怀着为家乡教育事业尽一份力的想法,欣然来到华南理工大学,成为学校第一位全职院士。“他对大家都很友善。”华南理工大学原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教研室主任魏兴钊回忆道,庄育智虽然话语不多,但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对青年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和研究相当欣赏,并给予指导和支持。
那时,庄育智除了在华南理工大学任教外,还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指导多名博士研究生,并担任劳动部劳动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为此他经常风尘仆仆奔波于北京、沈阳、广州三地。“他往往选择乘坐火车硬席。我曾劝,他年逾古稀坐飞机便捷些,或坐软卧舒服些。他却说,课题经费有限,应尽量用在实验上。”庄育智的同事李有柯感叹道,“他一贯自律甚严,几近苛待自己。”
学科建设要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
20世纪90年代,广东省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高校的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庄育智一贯主张,科学研究要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经过深入调研,他提出研究和开发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磁性功能材料、半导体器件功能膜材料和高性能耐磨与耐蚀涂层等。这对金属材料学科的后续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他的带领下,当时华南理工大学机电工程系筹建了磁性材料实验室,获批成立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博士点。
曾德长调任华南理工大学之前,庄育智还特意与他交谈,建议他结合广东市场需求导向,充分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选择以应用为背景来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因为“企业虽擅长产品研发,但大多数缺乏理论支撑,继续开发新产品存在诸多困难,而这恰恰是学校的优势”。
曾德长说:“我们一直践行老师所提倡的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团队研发的金属纳米复合涂层材料技术已在广东正德材料表面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产业化成果转化,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在华南理工大学8号楼,阳光照亮了庄育智曾经工作的地方,而他所展现的科学家精神亦如阳光般,照亮后人前进的路。
(记者 叶 青)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