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传承好宝贵典籍版本(中国道路中国梦·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

发布时间:2024-11-21 18:17:42 来源: sp20241121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七十五载波澜壮阔,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已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今起,本栏目推出“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系列评论,回顾沧桑巨变、讲述动人故事,与读者一道激扬奋进力量。

  ——编  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凝聚在可见可感的物质遗存之上,也体现于口耳相传的故事之中。这当中,尤以存世数量巨大、传承较为系统的古籍为代表。广义的历史典籍版本包括甲骨文、金文、简帛、石刻、唐宋元明清及近代的手写本、印刷品等,它们具有文物价值,不可再生,却蕴藏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作为古籍工作者,我的使命就是整理研究古籍,保护好、传承好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宝贵典籍版本,展现中华文明的血脉和历史智慧。

  文山书海,泰然浩然。过去,古籍整理工作难度大、研究周期长、呈现度低。如今,身处一隅书斋、饱览天下古籍成为不少研究者的日常。一系列数据库,在检索的系统性、全面性和便捷性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以“中国基本古籍库”为例,该库收录历代典籍1万余种,约是《四库全书》的3倍,除支持全文检索外,还可以切换古籍原版图像、核对原文。数字技术成果竞相涌现、广泛应用,解决了古籍无法大批量、高速度检索的难题,丰富了技术手段,缩短了学术成果的生产周期,深刻改变了研究范式与思维方式,让古老典籍重焕生机。

  新时代以来,我国古籍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古籍保护方面,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从2012年正式全面开展,到2020年基本结束,基本摸清了我国的古籍“家底”;出土文献方面,上海博物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安徽大学收藏的战国、西汉简牍,湖南图书馆藏马王堆出土简牍等,都得到大规模系统性整理出版;海外古籍方面,《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选刊》、“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等硕果频出……古书如玉、纸寿千年。面对浩如烟海的古籍,我深感古籍工作永远在路上。保护好、传承好这些穿越历史尘烟而来的珍宝,才能让蔚为大观的中华文明更好绽放光彩,铸就新的辉煌。

  古籍保护、古籍整理、古籍出版、古籍普及推广……新时代的古籍工作,呼唤着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如何培养优秀的古籍整理人才?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提出“推进基础古籍深度整理出版”。以此为基点,展开人才培养工作,是一条有益路径。高校应优化古籍学科专业设置、完善古籍人才评价标准,培养学生看原典、读古注的良好习惯,推动学生充分理解古籍的深厚内涵。学生应积极锻炼校勘、训诂等相关专业技能,丰富学术研究的“工具箱”,主动承担起入古出新的学科责任。学科与人才“双向奔赴”,有助于推动新时代古籍工作再上新台阶。

  典籍从历史深处走来,向更广阔处生长。近年来,技术赋能和大众化传播,让普通受众走近古籍有了更丰富的途径,不少运用相关元素的文创产品走红走俏,更多沉寂千年的古籍得以“活起来”“火起来”。这让我们古籍工作者颇为欣喜。学其“形”,更要悟其“神”,应深入挖掘古籍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使之走进大众心中,润泽人们心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考察时强调:“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推进古籍事业高质量发展,是历史的呼唤、现实的需求,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建构。乘着浩荡的时代东风,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希望我国古籍事业能结出更为丰硕的学术果实,为赓续中华文脉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文史哲》杂志编辑部主任、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本报记者陈世涵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08日 05 版)

(责编:杨光宇、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