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4 16:11:41 来源: sp20241224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握时代主题、时代价值,坚持养德、修艺相统一,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关于文艺创作,首先要解决“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
82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鲜明地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等重要论断,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艺的发展轨迹。
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和科学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这一重要讲话中,“人民”一词出现了110多次。人民,既是文艺表现的主要对象,也是审美的主体和评判者。文艺作品,要做到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新时代美术工作者秉持“三有”“三精”的原则,很好回答了新时代美术为什么创作、创作什么、怎么创作3个问题。
广大美术工作者深刻认识到,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是创作中心。无论是通过“写意”继承发展中华美学精神所体现的连续性、在引领潮流中凸显的创新性,还是通过多元融合彰显的统一性、追求美美与共所呈现的包容性,又或是以艺通心传递出的和平性,美术都展现着中华文明在新时代旺盛的生命活力。
美术创作守正出新。国家组织实施的“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共推出600余件大型作品,不同题材作品呈现出不同特点:历史题材创作,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史观,立足新时代,融入厚重历史意识,尊重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积极借鉴以往经验并注重艺术技法的创新;红色题材创作,充分体现百年大党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歌颂革命领袖、民族英雄、劳动模范等;现实题材创作,着重表现新时代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传达意气风发、追梦逐梦、改革创新、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代精神。
许多作品都体现了广大美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丰硕成果。例如,在反映党的建设方面,油画《楼宇党建》艺术地呈现了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党群服务中心内党的基层组织民主生活场景,画面明亮、通透、温暖。在记录脱贫攻坚和乡村全面振兴方面,中国画《暖心》以巧妙的构思表现了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召开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会的场景;油画《天梯》则聚焦四川大凉山深处的“悬崖村”,画中新建的钢梯不仅便利了村民出行,更成为欣赏山乡美景的观景台。在呈现党的历史方面,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几组美术创作较具代表性。如大型漆壁画《长城颂》,高15米、宽40米,由100块铝蜂窝板组成,寓意建党百年;以红、黑、金、白作为画面主色调,以绵延不断的群山构成,展现东方巨龙的雄姿。雕塑《旗帜》与《信仰》《伟业》《攻坚》《追梦》气势如虹,讲述着中国共产党100余年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
美术理论建设扎实推进。美术工作者以发展的理论指导不断深化的创作实践,并将新的创作经验升华为理论。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为创新提供源头活水。围绕新中国美术的开拓、新中国美术馆学的构建,有关机构多次组织国际国内美术理论研讨会,以“新时代之声”等为主题,对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研究、传统与创新、中外文化交流的时代特征、美术院校人才培养、中小学美术教材的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出版包括《新时代中国雕塑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报告》在内的“新时代中国书画论丛书”等著作。此外,通过美术馆与高等院校合作,新时代美术理论研究与转化应用、人才培养实现了有效衔接。例如,中国美术馆出版《新时代的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人话馆藏》《中国美术馆藏品大系·精粹卷》等多部专著;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美术馆学方向的博士、硕士;与北京大学合作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些举措集中体现了美术馆在艺术理论建设、创作研究和人才培养上的独特性、引领性与前沿性。
探索和回答时代课题,成为主题创作、理论研究、展览展示等各方面艺术创新的驱动力。新时代以来,对中华美学精神进行提炼,围绕既有别于西方写实、也有别于西方抽象的“中国写意精神”展开研究与实践;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重新解读现实主义,强化美术作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高扬人文情怀和使命担当等,都是较为突出的理论成果。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中国传统画法同西方油画融合创新,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写意油画”。写意,是基于中国哲学、诗学、绘画和书法而生成的审美特征。构建“写意理论”体系,在世界美术领域发出了中国声音。近年来,“中国写意——来自中国美术馆的艺术”展览先后走进多个国家,在展现写意精神历史渊源的同时,呈现中国写意在当代语境下的多元发展和独特魅力,发挥了以美为媒、讲好中国故事的积极作用。
除了对美术本体的研究,美术界在坚持“两个结合”方面也开展了很多有益探索。如,中国美术馆陆续与各大博物馆合作推出“墨韵文脉”系列展览,以美的语言生动昭示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赴延安开展“延安·初心——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研讨会”,为新时代的艺术创作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反响热烈。
全民美育广泛开展。推进全民美育对于提高人口素质意义重大,有助于增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近年来,全民美育备受关注。作为全面性、终身性的美育,全民美育应统筹构建“大美育”工作体系。美术界已积极行动起来。如,加强博物馆与美术馆之间的合作,将古代作品与现代创作结合,体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让艺术经典从库房“活化”出来,为人民所共赏;与学校合作打造高质量美育课程体系,让经典作品进教材、进课堂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人物画像、塑像,彰显榜样力量;将美育融入社区文化,打造优秀城市雕塑,倡导中国精神、中国气派、时代风格、国际视野……
此外,国际交流卓有成效。今天,国际交流的对等性不断加强。在以经典美术作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中国艺术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越来越多中国艺术作品“立”在了世界各地。
伴随着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科技进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审美也在发生变化。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创作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在日益多元的世界文化语境中建立中国特色艺术体系?如何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传统艺术方式方法的挑战?美术作品的展陈和中国画的装裱如何适应现代审美及空间环境?这些都是美术工作者需要思考的课题。
许多问题看起来是技术问题,实际上与文化的创造、创新紧密关联。而创造、创新,首先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系统性的思维、价值和方法。因此,深入历史文脉,萃取精神因子,将中国精神作为不变之本原与内生之动力,方能看到来时路、坚定脚下路、明确未来路。
新时代美术事业的发展,通过突出美的化育、助力营造美的环境、提供美的享受,正有效推动社会发展、日益走进大众精神世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进一步通过展示经典艺术作品、优化环境设计、共享优质美术资源等,参与城乡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新媒体、新技术传播美,更好提升网上网下公共空间的美学底蕴,循序渐进地培养大众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有助于为中国式现代化激发活力、增添动力。
立足世界文明纵横相交的坐标点,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时代的中国美术在创造中赓续,在交融中创新,正焕发出无限生机!
(作者为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美术馆馆长)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5日 07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