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09:00:43 来源: sp20241227
图为刘永刚的汉字雕塑作品。左边的“中国龙”以汉字“龙”为创作基础;右边的“视野”以汉字“视”为创作基础。 杨华峰摄
“字的左面双人旁,象征人生之路,曲直向前;字的右上方,‘十目’观世界,胸怀壮阔;字的右下方,一心一意,公德善行,服务众生。”近日,在湖南省长沙市李自健美术馆前坪广场,当代艺术家刘永刚这样介绍自己的作品:巨型雕塑“‘德’行天下”。“挺立——刘永刚雕塑绘画大展”自9月30日在李自健美术馆开展以来,吸引了大批观众参观、打卡。该展是刘永刚近50年艺术生涯中最大的一次个展,除大量独具风格的绘画作品和小型雕塑陈列在展馆内外,还有23座6—11米高、以汉字演变而成的不锈钢喷彩巨型群雕,矗立在美术馆的天鹅湖四周及中央平台,形成了一道颇具气势的城市文化景观。
此次展览的成功举办,正是源于李自健和刘永刚两名海归艺术家的相遇、相知与惺惺相惜……
“做一场公共艺术展”
今年59岁的刘永刚出生于内蒙古,在中央美院油画系多年的学习经历,给他的艺术生涯打下坚实基础。1992年,刘永刚前往德国纽伦堡美术学院学习深造并旅居德国,接触到了新的表达方式与观念思维。
旅德期间,浓浓的思乡之情让刘永刚在艺术创作中开始“寻根”。他以汉字为原型,运用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等诸多元素,巧思妙合,让汉字“站”起来。1999年至2009年间,他创作出“站立的文字——爱拥”组雕共102件。这种以文字为媒介进行的艺术创作,为他的作品注入了更为深沉的民族情感。
李自健比刘永刚大10岁。1988年,他旅居美国洛杉矶,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创作出上百幅油画作品,后以“人性与爱”为主题开启全球巡展。2016年,由李自健夫妇斥巨资投建的李自健美术馆在湘江之滨落成开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两年前,经朋友介绍,刘永刚第一次来到了李自健美术馆,并与李自健相识。相同的海归背景、相近的艺术喜好,以及共同的“艺术报国”理想,让两位艺术家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今年四五月间,刘永刚再次来到李自健美术馆,在对馆内外的空间、环境进行细致考察后,他萌生了在这里呈现自己从艺近50年来精华作品的想法。
“我当时就想,既然刘老师有这个愿望,那我们就突破以往的展览思维,做一场公共艺术展。”李自健说。
为办出高水平的作品展,刘永刚将美术馆及其外部环境看作一整张大画布,以此来构思创作展览作品。刘永刚介绍,23件艺术作品中,除在城市规划馆附近展示的作品,是为了呼应建筑本身的历史厚重感而采用钢材本身色彩,其余作品都采用了鲜艳色彩,使其与周围的绿植、湖水、天鹅以及在此游玩的人们相得益彰。
“这是我一直想要呈现的作品,不是放在工作室里,而是呈现在公共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进来,近距离地去触摸它,感知它的温度。”刘永刚说,或许手摸到的钢材是冰凉的,但传递的情感却是有温度的。
“展现挺立的中国精神”
自开展以来,每天前来观展的人络绎不绝。但大家并不知道筹办这个展背后的不易。
2017年,李自健夫妇将美术馆附义务赠与湖南湘江新区,李自健被聘为终身馆长。“政府每年会给予美术馆一定的经费支持,但这些经费并不能完全满足美术馆的运转。”李自健说,对刘永刚作品展这种既有绘画作品也有大量雕塑的展览来说,经费是很重要的问题。
展览做还是不做?不做,有遗憾;做,经费缺口太大。面对这个两难选择,李自健和刘永刚不约而同给出了同一个答案:做!
“刘老师把他在德国的房子卖了,天天在工厂陪工人做焊接,做好雕塑后又租车运到长沙。我也卖掉了自己在长沙的两套房子,全力支持这个展览。科学家可以造飞机、造潜水艇来报效祖国,我们能做的就是拿出好的艺术作品,用挺立的汉字,展现挺立的中国精神。”李自健说。
为给观众呈现最好的效果,每一座雕塑的选址,都是李自健和刘永刚俩人用脚一步步丈量出来的,充分考虑了雕塑和周围环境的适配度。
几个月来,李自健最高兴的时候,就是看到观众在刘永刚的作品前驻足良久,仔细品鉴。那是他最满足的时刻,他觉得俩人的所有坚持和努力都没有白费。“挺立的汉字也寓意着延绵不断的中华文明历久弥新,这正是汉字的力量”。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