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山6.2级地震破坏力为何这么强?

发布时间:2024-11-16 08:03:15 来源: sp20241116

  据新华社报道,截至19日16时50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6.2级地震已造成127人遇难(甘肃113人,青海14人),震中及周边民房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损坏。此次地震的震级为何如此高,破坏力如此大?后续有无发生更大余震的可能?对目前的防灾减灾工作有何启示?为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

  1 震级为何如此高?

  记者了解到,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织专家对甘肃积石山附近地震活动进行研究分析,此次地震震中位于甘东南地区,距离最近的断层拉脊山北缘断裂约3公里。

  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首任院长、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徐锡伟介绍,甘东南活动构造区位于中国南北地震带北部,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个重要组成区域。受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长期挤压作用,该区构造活动强烈,发育着东昆仑断裂、西秦岭北缘断裂、临潭——宕昌断裂、光盖山——迭山断裂、迭部——白龙江断裂、塔藏断裂、岷江断裂、雪山断裂、虎牙断裂等多条深大断裂。

  “中国南北地震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的地震,如1920年的海原8.5级特大地震,1927年古浪8级地震,还有一系列7.5级以上地震。因此,该地震带发生6级以上地震,并不罕见。”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城乡韧性与防灾减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高端智库专家高孟潭表示,拉脊山断裂带近年来地震活动并不频繁,但本身处于地震活动的构造带上,因此,具备发生强烈地震的条件,“该地区在我国抗震设防区划图上的抗震要求较高,属于重点防范的地区之一。”

  2 伤亡为何如此严重?

  高孟潭表示,相对于同等震级的其他地震,此次地震的破坏力偏强,主要原因是该地震发生在以逆冲断裂为主的构造体系上,是一次典型的逆冲型破裂。逆冲型破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引起的地表震动非常强烈,破坏性很强。

  其次,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比较严重,涉及范围广。此次地震灾区本身属于地震灾害多发区,在岩层构成上,有黄土、红土等,本身就易发生地质灾害。历史上的强震发生后,也曾经引发很多地质灾害。从目前情况来看,滑坡、崩塌等对于公路交通的影响比较大。

  另外,发震时刻正值隆冬季节,又是该地区寒潮活动频繁的时期,低温对埋压受困人员的存活率、健康状况都会带来很大影响,对救援工作会造成很大困难。地震导致水电暖等基础设施的破坏,对灾区群众的生活影响也会很大。

  从历史情况看,12月、1月也是地震多发的时段,而且又是北方最为严寒的季节,海原地震就曾因极端严寒导致伤亡严重。“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未来要加强隆冬季节高寒地区大地震的应对工作。”高孟潭说。

  另外,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的地震被称为“浅源地震”,此次震源深度约10公里,属于浅源地震。对人类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的基本都是浅源地震。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汶川地震震源深度为14公里,唐山大地震震源深度为12公里。

  徐锡伟还提到,当地地处山区,不少房屋建在边坡地带,地质不稳定也容易造成更大的破坏。新京报记者从当地群众与参与救援的人员处了解到,当地地处高海拔山体地区,砖混结构的自建房较多,在此次地震中受灾较为严重。

  对此,高孟潭建议,后续应该结合风险普查,加强对农村地区房屋安全的管理和加固工作,提升农村地区房屋的抗震性能。同时,也要关注城市地区的老旧房屋,特别是城中村的抗震性能,提升老旧房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此外,院墙的抗震能力普遍较低,西北地区的很多院墙建得比较高,地震之后,人如果从房间里跑出来,很容易因院墙倒塌而受伤。在将来开展风险普查、隐患排查时,也需要特别注意。

  3 有没有发生更大余震可能?

  中国地震台网速报显示,截至12月19日12时00分,甘肃6.2级地震共记录到余震306次,其中3.0级及以上余震9次,分别是6.0-6.9级0次、5.0-5.9级0次、4.0-4.9级2次、3.0-3.9级7次;3.0级以下余震297次,分别是2.0-2.9级26次、1.0-1.9级95次、1.0级以下176次;目前最大余震4.1级,距主震区约14公里。

  高孟潭介绍,实际上,任何地震发生后,都会紧跟着一系列余震。后边是否会发生更强烈的余震,还需要对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序列作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和判断。

  12月19日,在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新闻发布会上,甘肃省地震局副局长高晓明在回应“是否还会再次发生较大余震”时表示,根据本次地震区域构造、历史地震活动、地震序列类型等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本次地震原震区近几日仍存在发生5级强余震的可能性。

  在谈到能否推测出接下来哪些地区的地震活动会加强时,高孟潭表示,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相关部门平时要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做好抗震防灾工作。作为公众,要多学习一些地震来临时紧急逃生的本领,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做好应急抢险工作。“对于地震,我们既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也不必过于紧张。”高孟潭说。

  4 后续还应关注哪些问题?

  “根据我们之前的工作经验,西部地区6级以上地震常常伴随地震次生灾害,比如滑坡、滚石等。”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说,地震次生灾害对灾情也有一定影响,后续应该重点关注地震次生灾害问题。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研究员贾群林也表示,“此次地震发生区域属浅山区,且多为石头山。地震发生后,当地出现山体滑坡的概率非常大,尤其是要注意落石、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12月19日6时30分,中国气象局启动地震灾害气象服务二级应急响应。气象部门预计,未来三天当地气温为-14℃至1℃,风力3至5级。

  公开资料显示,甘肃积石山县海拔1735米至4309米,县城海拔2300米左右。过去三年,该地区12月下旬平均气温为-7.6℃,最低气温为-17.9℃。

  孙士鋐提到,最近受低温寒潮天气影响,“可能有的房屋成为危房,短时间不能住,要警惕寒冷天气冻伤以及取暖引发火灾等问题。”

  5 低温救援存在哪些难点?

  贾群林表示,此次地震的救援环境与今年2月份发生的土耳其地震相似,都属于低温地震救援。“但我们所面临的情况可能比土耳其更为严重,地震发生当晚的最低气温是-20℃,且震区处在高海拔地区。”贾群林称,一般意义上的72小时黄金时间只适用于室外温度在15-25℃的情况,而在零下极端低温天气下,72小时的黄金救援窗口期会大大缩小。

  “现在在废墟下压埋的人员,他们的体能和耐受度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要想提高救援效率,唯一的途径就是要快。”贾群林提示,被困人员要尽可能地将自己包裹起来,或者抱团取暖,延长在废墟下的存活时间。

  贾群林还提示,遇到极端恶劣的低温条件,现场的救援队伍可适当缩短轮班时间,“正常在平原地区,救援轮班时间一般为六到八小时。在这种高海拔低温救援情况下,救援队可适当调整为四到六个小时,这样可以保证救援人员的体力。”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李照 熊丽欣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