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8 02:33:48 来源: sp20241228
出北京、过保定,一路向南,便是正定。这里是燕南古郡,北依恒山,南临滹水,西抵太行,东接瀛海。
历史上,南来北去的人们,渡过滹沱河,登上正定渡口,往往会在这里歇上一晚。滹沱河留下了卢照邻、欧阳修、范成大、文天祥等文坛大家的诗赋,也牵连着正定这座城和生活在这里的人难以割舍的情谊。
近半个世纪以来,滹沱河一度长期处于断流状态,河道里满是泥沙和深浅不一的大坑。20世纪80年代,要到河对岸的石家庄市,得扛着自行车从河道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踏过。风沙卷面,常常打得脸生疼。
如今,滹沱河正定河段以一泓清水示人。与之相伴的,还有与正定群众朝夕相处的1000余眼水井消失了。井少了,地下水位升了;河复流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互动”多了。
近年来,正定深化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识,以系统思维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和河流生态补水,强化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傍晚时分,滹沱河沿岸有群众赏花、露营、骑行,生活味浓了,生态景靓了。这“赛比江南”的沿河景致还一方百姓以情感寄托。
复流的河
滹沱河复流,沿岸的正定县群众无疑是欢喜的。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62岁的河北作家康志刚,是曲阳桥镇上曲阳村人。这里地处河套,地下水位低于滹沱河。在他的记忆里,上曲阳附近七八里俨然“正定小江南”。四五十眼泉水向上喷涌,泉眼有的似碾盘,有的仅小拇指粗。池塘里生长着野生的荸荠、慈菇、鲫鱼、黄鳝等水乡生物。
但滹沱河本不如此。滹,呼啸;沱,滂沱。内含湍急凶猛之意的滹沱河,自山西黄土高原东下突入平原。强烈的落差,让这条河常常呈湍急之势,泛滥成灾。
在《正定县志》中,新中国成立前,直接记录滹沱河发生水灾就多达48次,之后的8年间,又有4年发生洪涝灾害。
1958年,国家投资、发动群众,在滹沱河上修建了岗南和黄壁庄两大水库,同时疏浚石津总干渠,通过灌渠引水供应天津。水库调蓄洪水,有效削弱了急流水对正定等下游百姓的冲击。
但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华北久旱少雨,加之城乡生产生活用水增加,滹沱河从曾经的常年性河流,在不行洪时,黄壁庄水库以下河段变成了一片干河滩。
河水补充没了,加之一些其他原因,地下水位下降,蛙声片片的稻田变成了种植玉米、小麦的旱地;土壤沙化,河道及沿岸沙砾遍布,这里更成为石家庄及周边地区沙尘暴的一处沙源。
一河之隔,南岸是省会石家庄,北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2017年至2021年,一项西起黄壁庄水库坝下,东至石家庄市深泽县东界,全长109公里的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展开。疏浚河槽、修整岸坡、护险加固……河道行洪能力和槽蓄作用得到提升。
盛夏时节,19公里的石家庄市滹沱河生态区城区段,湛蓝的河水泛着微波,与沿岸的柳树国槐金叶榆、草地相映成趣。人们赏花观水,河面上不时有水鸟拂过。
这一泓清水来之不易。2019年,石家庄市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区域调水,为滹沱河开展了首轮生态补水。随着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完成,自上游黄壁庄水库向河道补水成为常态。黄壁庄水库水情调度处处长肖伟强说,他们根据水库调度方案对下游开展阶段性补水,确保滹沱河河流全线畅通不断流。
“生态补水后,我们通过对沿线沙地覆土改良,保留了生长势良好的原生杨树、柳树、李树、桃树等,又优选了适应性较强的59种景观乔木。”石家庄市滹沱河生态区管护中心总工程师张琰焱说,良好的生态结构逐步稳定,形成了蓝绿交织的美妙画卷。
虽有行洪功能,但复流的滹沱河更多时为当地百姓留下的还是岁月静好。目前,滹沱河生态水面已经超过2680公顷,截至6月底,石家庄市完成向滹沱河生态补水约38亿立方米,其中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补水超12亿立方米。
封存的井
在南牛镇东贾村村委会斜对角,一处宅院的锁已布满锈迹。院里的井荒了10多年。这里曾是村里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一口井串起全村约4000口人。
1982年,村里打了第一口集中式供水井。当时每家每户出劳动力挖沟埋管,没有挖掘机,完全靠村民一锹一锹挖出来。三个月时间,通往各家的水管铺设完成。水龙头一拧,涓涓清水流出。或靠扁担挑水,或轧井取水的历史,在东贾村结束了。
60岁的魏普查对那段情景记忆犹新。“不像现在24小时供水,当时一天只放一回,每次差不多也就1个小时,天热时才放两回。”魏普查说,打了这种集中式供水井的村子大都有一名放水员。谁家办个红白喜事需要用水,提前一天跟他说一声,水管流水的时间就会长一些。
日子久了,井下的地下水与滹沱河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正定县志》中写道,正定县含水层渗透条件较好。从运动条件看,地下水以大气降水、灌溉水、河渠水渗透补给为主。滹沱河等河床沉积较厚沙层,给河水向下渗透补给含水层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气候变迁、滹沱河河道断流,通过地表向地下补充水量变得越来越难。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随着对地下水开采量的不断增加,沿岸百姓从浅水井取水变得困难,不少村庄后来集中打上一两口上百米的深井。在67岁的南岗镇平安村村民王堂姐家中,一口已经封闭的“水井”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上世纪80年代,村里打了深井,每天有专人送水上门。她挖了这口似井的水窖,把送来的水储存起来。
井的深度,昭示着地下水位正在下降。保护,也成为必需之举。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投入使用,为减少地下水开采提供了保障。2017年,正定县南水北调供水厂建设完成。那一年,河北省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通过压减水井数量减少地下水开采。
两年间,正定城区150余眼水井首批关停,随着农村生活水源工程竣工,正定城乡目前已经关闭水井1024眼,部分群众生活饮用水源从地下水切换成引调水。华电水务正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舰说,目前他们的日供水量已经达到5万立方米。
在正定,已建成的南水北调受水区内的水井基本关闭。全县水井关停也有了时间表。正定县水利局水政水资源综合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马源良说,2025年底,随着南水北调干渠西部农村饮水水源置换项目竣工通水后,工业生产和生活饮用井将成为历史。当地只保留部分水井,以备南水北调工程水质难以满足供水条件时应急使用。
农业灌溉井也在陆续关停。经灵正渠自黄壁庄水库引水到田,2022年正定季节性关停农业灌溉井272眼。据了解,当前正定正实施农业灌溉水源置换二期工程,4个乡镇13个村约4万亩农田明年将用上地表水,968眼灌溉井还将陆续季节性关停,预计压采地下水约790万立方米。
正定有多少水井?“10451眼!”马源良对这个数据印象深刻。2020年河北省开展取水井底数摸排,这个数量在石家庄县市区中位居前列。
但不能为了生态修复而对井一关了之。当前不少村庄农田灌溉还得依靠地下水。去年4月,正定县水利局对全县9671眼农业灌溉井安装了在线计量设施,可远程实时监测取水情况。马源良说,给农业灌溉井安“身份证+计量表”是河北省在正定开展的一项试点,“未来这些数据通过建模分析构建大数据模型,为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提供决策支撑”。
回归的绿
行走在正定,会时不时地看见旅游大巴穿梭。“自在正定”是当地打出的旅游宣传标语。城内不仅有等级品相极高的塔寺楼阁、“九朝不断代”的完整城垣形制等建筑遗存,还有65棵树龄长达百年以上的古树。这座千年古城自有底蕴。
城外,滹沱河绿色生态景观的复现,河岸成为当地人休憩娱乐的亲水平台。从风沙卷面、人人恶之,到绿意盎然、人人乐之,雄浑的古城特质中复增了一份灵动。
城外南岗镇平安村,3000亩野槐林如今已是户外露营的新打卡地。一棵棵野槐树枝丫交错,烈日下撑起一片清凉。康书敏是平安村的老村支书。这片野槐林,他护了25年。起初,种植它是为了防风固沙。由于干旱、地下水位降低,槐树枝头多是枯萎的蔓条,如今风沙不再,枝头也长出了新叶,泛起了绿意。
这抹绿,正是这些年系统治理和修复滹沱河的有力注脚。通过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2019年正定县水位埋深止降回升,2022年正定县范围内首次实现了地下水采补平衡。数据显示,今年6月,正定县水位埋深较2018年同期平均回升9.13米,回升幅度位居石家庄市浅层地下水超采县区前列。
而复流的滹沱河,恢复的不只是河道景观,汇聚的地表径流也可以通过含水层向地下补水。在主河道沿途纵向布设补水通道,兴建拦蓄建筑物,横向设定蓄水水位,蓄水区域铺设钠基膨润土防水毯进行减渗,超过正常蓄水位后向两侧入渗……
2017年启动的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系统思维贯穿其中。石家庄市滹沱河生态运维服务中心宣传开发科科长蔡佳伊说,通过地表生态蓄水、地下水补充有机结合,这既能保证在一定水位上形成水面景观,又满足河水入渗补充地下水的现实需求。
其实,这种理念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常年的地下水超采,这片地下早已犹如“漏斗”。6年前,肖伟强尤记得,他们向下游生态补水,水放下去三四天,都渗进了河道的沙坑中。“那时候滹沱河黄壁庄水库坝下河段还没有整治。也正是这次‘失败’的补水,让我们意识到开展滹沱河生态补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统筹考量的因素有很多。”
傍晚时分,南岗镇平安屯村村民程喜芝正开着农用三轮车沿着河道巡护。64岁的他兴奋地带记者寻找一处“宝藏地”。
在一处高速公路横跨滹沱河的桥下,一处沙丘颇为醒目。老人激动地向记者介绍道,“这里是崖沙燕的巢穴。”喜筑巢于河流岸边沙质硬土悬壁上的崖沙燕,属于国家“三有”鸟类(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近年来在滹沱河畔的一处沙丘上凿出了一排排孔洞。春夏时节,它们来此孵化幼鸟。
在开展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时,为了保护这群可爱的“精灵”,高速公路为其让道,河岸的道路也做了改弯。较早发现这批崖沙燕的石家庄崖沙燕保护地志愿者邢世杰说,当年河道整治时充分考虑到这群崖沙燕的生存,如今“产房”环境向好,又吸引了更多的崖沙燕来此聚集,“鸟的密集度明显高了,巢穴也较两年前增加了约一倍”。
夕阳下,霞光映照在河面,自然形成于河边的沙丘在光影变幻下更显静谧。这一刻,不远处矗立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为这片回归的绿留下一笔生动的注释。
全新的路
七月的曲阳桥镇周家庄村,100多亩稻蟹综合种养基地内,秧苗已经分蘖。作为村集体领办合作社与河北省农科院滨海农业研究所合作的种养循环农业项目,周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宁宁对这片稻田饱含期待。
2019年开始,这片覆有黑黏土的耕地搞起了稻蟹综合种养。张宁宁算了一笔账:种普通稻每斤不过1块多钱,可绿色种植的水稻加工成大米后,经过品牌包装就可以卖到每斤10元左右。再加上养殖的蟹苗今年较去年提高了一倍,这块田的效益很可期。
曲阳桥镇有种植水稻的历史。张宁宁说,这里曾经泉眼众多,很多时候靠活水就能实现灌溉,也因此形成了正定贡米的传统文化。只是后来随着滹沱河的季节性断流和地下水位的下降,这里的种植模式改变了。
“这些年地下水位明显涨了,‘缺席’数十年的水稻再次栽在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张宁宁说,在乡村振兴中,他也在谋划着“特色产业+历史文化+稻田乡村旅游”的新路子。当前,曲阳桥镇已恢复水稻种植超300亩。
不止在曲阳桥镇,一片兴旺的产业正沿河绘就。
滹沱河养育了正定镇塔元庄村。村史记载,400多年前,由滹沱河上游迁移而来的先民在距正定城西4公里处的河岸边驻足。他们在此开垦荒地、建造房屋。如今,靠着滹沱河,这里再次吃上了旅游饭。
在村里的植物工厂,66岁的村民唐秀英正在向参观的游客销售新鲜出产的水果。日常时,她主要负责照料培养皿里生长的生菜。经过LED灯不同光谱照射的水培蔬菜不打农药、不生虫,其生长环境也得到精准调控。在家里种过蔬菜、在石家庄市搞过水果批发的唐秀英面对如今智能厂房里不仅长出了“科技菜”,还成为孩子们的研学基地、游客们的打卡地,感慨道“现在村里的面貌大变样,我们在家门口就业,日子过得红火着呢”。
记者了解到,当前在塔元庄及周边已经布局了以农业为基础的农文旅项目,涵盖智慧农场、采摘园、研学基地、木屋民宿等多个板块,塔元庄村年接待游客约10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有约1000万元收入。
“我们提升滹沱河防洪能力、修复河流及沿岸生态、治理地下水超采,在生态环境治理中谋划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正定县常务副县长郭建军说,当前正定依托良好生态吸引人才谋划农村康养项目、布局建设空天信息产业园等高附加值产业,正是笃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站在横跨于滹沱河上的子龙大桥,康志刚极目西眺,太行山美轮美奂。望着宽阔碧蓝的河面,他仿若听到卢照邻发出“谁忍仙舟上,携手独思君”的念友之情。这一刻,野鸡、鹭鸟、大雁飞过,历史与现实在滹沱河上交织,新的画卷正在复流的滹沱河两岸起笔。
(本报记者水金辰 郭雅茹)
(责编:王震、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