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林改新突破

发布时间:2024-12-01 07:05:51 来源: sp20241201

  目之所及,几乎处处都是绿色。林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82.7%,森林覆盖率达77.12%,山清水秀、生态优美的福建省三明市,被誉为“中国绿都”。

  7月26日上午,三明市陈大国有林场挂牌的全国首笔“林业生物资产票据”交易,在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网络平台成交。

  三明市林业局副局长武辉告诉《民生周刊》记者,这笔交易表明三明探索多年的林票制度,真正打通了市场化交易路径,是三明进一步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重要突破,为社会资本“进山入林”以及林业发展、林农增收、林区繁荣增添了内生动力。

  从分山到户、确权发证的探索实践到盘活山林的系统创新,三明一直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重要策源地。

  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明市考察调研时指出,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很有意义,要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怎样一路走来的?三明在深化集体林改上取得了哪些新进展新突破?近日,记者走进三明市山头地块、林场镇村,探寻三明林改答卷。

  为深化集体林改当先锋、打头阵,探索形成一批创新经验

  1998年,三明市洪田村敢为人先,把土地承包责任制引向山林,完成了“分山到户”的创举,被誉为“中国林改小岗村”。

  而作为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三明长期为深化集体林改当先锋、打头阵,探索形成了一批创新经验。

  1996年5月至2002年6月,在福建工作的习近平同志先后11次到三明调研。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习近平同志提出“林改四问”,即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

  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作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的重要批示。

  一直在林业系统工作的三明市林业局四级调研员谢锦斌,谈及三明市林改背景时表示,林改是继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变革。

  那么,三明为何推行林权改革?

  谢锦斌告诉记者,林改前,集体林区普遍存在“四难”困局。一是乱砍滥伐难制止。苦于致富的农民将砍伐树木作为经济来源和致富手段,有些区域的砍伐量甚至远超生长量,林农中普遍流行“要致富,先砍树”的观念。二是林火扑救难动员。森林火灾发生时,群众不仅熟视无睹,甚至盼望火灾后能够获得更多烧火柴。三是造林育林投入难。群众造林积极性低,林业部门缺乏造林资金。四是干群关系处理难。由于农民林业收入较少及涉林腐败案件频发,导致干群矛盾加深。

  谢锦斌说,造成上述困局的主要原因,就是集体山林权属不清、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制约了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在沙县区夏茂镇梨树村经营着一家家庭林场的洪集体,对此深有感触。

  “上世纪90年代,当时镇上很多人在外面做小吃,山里的林子没人打理。”于是,洪集体回到村里,申请采伐证,流转闲置林地,做起了伐木生意。

  “由于林地权属不明、四至不清,从事林业生产经常遇到纠纷。有时一闹就是两三个月,而一年中只有8个月砍伐期,所以常常损失惨重。”洪集体说。

  而随着分山到户和发放林权证等一系列措施,三明2005年底在全省率先完成明晰产权的主体改革任务,2009年基本实现每家农户持有林权证,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谢锦斌说,近20年来,三明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历经明晰产权、完善配套,创新金融、激活林权,两山转化、融合发展,价值实现、“双碳”目标示范4个阶段。

  截至2023年底,三明林木蓄积量达到2.1亿立方米,位于全国地级市前列;林业成为三明支柱产业,2023年全市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1299亿元;林农收入稳步增长,重点林区林农涉林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近1/3,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发展、林农增收、林区繁荣。

  推出“林票2.0”,林票制度改革再升级

  陈大国有林场挂牌的“林业生物资产票据”交易项目,位于三元区陈大镇碧溪村,涉及林地134.6亩,挂牌价42万元。经3家企业线上竞价,最终以48.8万元成交,溢价率为16.19%。

  陈大林场场长张国勇告诉记者,这笔交易的标的,是林木的收益权,这宗林地将在2027年7月左右采伐,“也就是说,林场提前3年取得了林木收益,计划利用这笔钱进一步提升林场经营水平。”

  张国勇说,如果拿林地经营权证去银行做贷款,也可以,但会产生利息,而“林业生物资产票据”交易,得到的是收益,不是借款。

  本次交易的最终竞买方是三明市梅列明林林木采伐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表示,这片林地在国有林场的经营下,市场预期良好。

  三明林业系统的工作人员把“林业生物资产票据”称为“林票2.0”。

  2019年底,三明针对分山到户后林权碎片化,以及林农缺技术、缺资金、缺管理导致林分质量下降等问题,在全国首推“林票”,率先开展以“合作经营、量化权益、市场交易、保底分红”为主要内容的林票制度改革试点。

  具体做法是,由国有林场与村集体共同出资造林或合作经营现有森林,把合作经营林地林木资产折资量化,以林票的形式发放给林农。

  林票作为收益权凭证,通过交易流转、抵押贷款、制发单位兜底回购等方式,使林农获得更多收益,也让林权流转更顺畅、融资更灵活、资源变现更便利。

  由此,林票变成“绿钞票”,树林成了“活银行”。

  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梨树村被群山环抱,盛夏时节,自村口西行不远,便可望见山坡上一片杉树林。

  “那是村集体交给官庄国有林场管理的第一片林地,面积有200多亩。”洪集体告诉记者,由于管理得当,树苗长势很好。

  “拿着林票就像有了原始股。”洪集体说,官庄国有林场包下了管理林地的任务,砍伐后还将以每亩13立方米的出材率保底收购。“林地不用亲自管,但该得到的收益,一点不少!”洪集体说出了当地林农的心声。

  而在过去,由于林木需要数十年才能成材并产生收益,不少林农守着林子过苦日子。

  梨树村与官庄国有林场签订林地合作经营协议后,截至目前,已有近1000亩林地交由林场种植并管护。“已经发放的林票面额总计90多万元,其中30%留在村集体,70%交到村民手中。”梨树村村委会副主任曹家其介绍,签约的林地将会按计划、分批次交付官庄国有林场管理,以保证未来村民、村财政收入的持续性。

  在富口镇白溪口村,林农杨孙忠的家庭林场与官庄国有林场签订了1000余亩林地的合作协议。2022年冬天,林场首轮采伐售出300多立方米木材,杨孙忠分到6万多元。

  “把林地交给专业团队管理经营很放心。”杨孙忠说,自己管理的林地出材率,平均每亩只有约8立方米,交给官庄国有林场管理后,出材率增长不少。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三明累计制发林票总额7.68亿元,惠及近8万人,全市有411个村开展“林票制”改革试点,试点村通过收取林地使用费等,每年村集体增收5万元以上。

  武辉介绍,由于“林票1.0”是非标准化金融产品,存在流通性不足、市场化交易难等问题,只能在村民之间流转,无法在交易场所交易。

  为破解这些瓶颈,三明市2023年在沪明合作大框架下通过市投资集团引入上海交易集团专家团队,依托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开展森林资源要素化、资本化、金融化的交易品种创新研发,形成了“林业生物资产票据”,也就是“林票2.0”,可面向全社会交易,打通了社会资本“进山入林”的便捷通道。

  “林票制”实现了森林资源资产化、林权票证化、林农股东化,提升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林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林票2.0’为社会资本投资林业提供了新途径,社会资金的参与将对营林造林有很大助力。”官庄国有林场场长张标强说。

  三明转变森林经营管理机制,加强可持续经营示范建设,探索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提升整体生态功能。

  “空气能卖钱”,三明林业碳汇已实现3000万元交易额

  海拔600多米的将乐县白莲镇墈厚村,是一个因林业碳票而“出圈”的村庄。

  2023年,首个全国生态日分会场活动在将乐县举行,墈厚村以每吨15元的价格,将8013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林业碳票出售给上海一家公司,村集体获得12.5万元收入,用于当地公路建设,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山还是眼前这片山,一棵树都没有少,但是大家盼着的致富路却已经修起来了。”墈厚村党支部书记汤思清说,空气真能卖钱这件事,让他和村民们充满惊喜和期待。

  三明市林业局造林科科长彭小勇告诉记者,墈厚村卖出的这一笔碳汇,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是三明市林业碳票首次实现跨省销售。

  如今,三明林业碳汇已经实现3000万元交易金额,林业碳汇产品交易量和交易金额均为全省第一。

  三明林业碳票改革举措受到国家林草局、福建省委改革办等的肯定,被列入自然资源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陕西咸阳和榆林、安徽滁州、贵州毕节和石屏等多地借鉴三明做法,发行当地林业碳票……

  如今,三明通过多年积极深化林业管理、经营体制等改革,探索可持续“造血式”林改富民模式,绘就了一幅“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生动画卷。

  在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沙县区林业局林改办主任林素娇对记者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我们将始终坚持打‘山水牌’、吃‘绿色饭’,创新推行‘三改三创’模式,积极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提高林业综合效益。”

  作为基层林业改革参与者,林素娇还表示,接下来将着力提升森林生态质量,挖掘绿色资产金融属性,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力村集体、林农增收,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不断贡献林业力量。

(责编:王仁宏、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