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2 00:12:13 来源: sp20250102
图①:中国画《花鸟册》之《石榴》(局部)。 苏州博物馆供图 图②:高东升在指导小朋友体验内画技艺。 丁梅台摄 图③:中国画《芦雁册》(局部)。 苏州博物馆供图 本版制图:张芳曼
赏《芦雁册》,观石榴图
博物馆里寻“白露”
本报记者 姚雪青
9月7日起,我国迎来白露节气。如果用一幅画来描述白露时节,你会选择画些什么?
也许是芦苇。白露一到,一年中最适宜观赏芦苇的时节也到了。
也许是大雁。白露时节,人们时常在野外观察到大雁。大雁,自然和白露节气紧密相关。
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芦雁册》,就体现了芦苇与大雁这两个白露“元素”:淡淡水墨间,似乎有一阵秋风吹过,芦苇深深浅浅,在水边随风摇曳。一群大雁栖息于芦苇丛中,悠闲地戏水、觅食。站在画前的游客,也顿生秋意渐浓之感。
这幅花鸟图,出自清代画家边寿民。苏州博物馆工艺民俗部副研究员蒋玮介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露常常是文人雅士赏看芦苇、观察大雁的时节。
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时节,古人会做什么?
“出游、赏玩、吟诗、作画。”蒋玮说,吴地旧俗,白露至中秋,百姓常常外出游玩,沈复《浮生六记》中就有夜赏沧浪亭的描述。文人雅士相约雅集,结伴游于山水间;或借机“卧游”,留下笔端丘壑,佳作由此诞生。
在苏州博物馆,有不少文物体现这一主题。苏州博物馆文博馆员杨倩菲带记者边走边看。明代画家沈贞吉所绘的《秋林观瀑图轴》里,溪水从高峰上、密林间跌宕而出,化为瀑布,直挂而下。这幅画题款中明确写着:作于“八月望后二日”。明末清初画家王鉴在《虞山十景册》中,描绘了苏州常熟虞山的四季景色,秋日对应的《湖桥夜月》中,通过秋山、拱桥、蒲苇与留白的巧妙构图,让白露前后月色如水、水汽氤氲的景象跃然纸上……
古人讲究“不时不食”,石榴正是白露时节的应季水果。苏州博物馆藏沈周《花鸟册》中就有一幅石榴图,开裂的石榴果实饱满,露出榴籽满浆。游客们站在画前,欣赏画作,也交流着吃石榴的乐趣。
而说到时令饮食,怎么能少了菱角?白露吃菱角,不仅是一种饮食风俗,还是乡愁的寄托——不管离家多远,白露一到,就会想起那股熟悉的清香。
江南建筑特有的花窗下,一盘鲜美的红菱与一盘清炒菱角摆上桌子,走近些,似乎还能闻得到水乡植物特有的清香。这是苏州博物馆与桃花坞木版年画技艺非遗传承人乔麦联合推出的24幅《姑苏二十四节气食景图》之一《白露》。观赏此画,仿佛走进一户江南人家,主人端上来一盘菱角,江南生活的清新雅致扑面而来。
在苏州博物馆,节气的美景、美食与非遗手艺一起,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节气文化也有了更鲜活的生命。
中国非遗馆举办白露主题研学
应时循节知非遗
郑海鸥 厉 烨
“白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昼夜温差增大,寒气渐起,露水浓重。我国东北地区,高粱、大豆正在收获;华北地区也在秋收,准备种植冬小麦;南方地区,水稻和谷子已经成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下简称“中国非遗馆”)内,研学老师丁梅台正在给孩子们介绍白露节气。
近日,中国非遗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白露主题研学,小学生们来到这里体验节气习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孩子们,你们对白露节气有什么感受?”丁梅台问大家。
“雨水多”“更凉快”“应季水果更多了”……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发言。
“学习节气知识,了解物候,能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自然规律。”中国非遗馆社会服务部主任李妍说,借助馆内资源,小朋友们在研学活动中可以动手实践,让体验更有沉浸感。
“内画与外画的区别在于‘反向操作’,首先是作画顺序相反,在内壁反着画,外面看上去才是正的。其次,窄小的壶口限制了绘画的操作,因为不容易看到笔的位置……”研学体验区,北京内画鼻烟壶市级非遗传承人高东升正带领小朋友们体验内画技艺。
白露时节葡萄成熟,民间有“白露下葡萄”的说法。高东升一边介绍,一边在玻璃挂坠内壁绘制出精美的葡萄,引得小朋友们连连惊叹。以非遗为载体,将节气知识具象化,是中国非遗馆推动研学实践的一项探索。
走进“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孩子们被展厅中布置的模拟制茶场景吸引,纷纷围了过去。
讲解员介绍,我国一些地方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到白露时节迎来了适宜的生长期,从而造就了“白露茶”独特的甘醇与清香。
“我国幅员辽阔,茶叶种植广泛,采茶、制茶和饮茶的习俗有着悠久历史。各地制茶师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技艺,逐步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等多种茶类,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习俗。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讲解员说。
“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里的智慧无处不在。”李妍说,中国非遗馆将不断完善研学形式,更好地把非遗和当下生活联系起来,让孩子们了解、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12日 13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