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耕地质量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推进

发布时间:2024-11-16 10:02:45 来源: sp20241116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2023年以来,全国农业农村系统,把耕地质量提升放在突出位置,作为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治本之策,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把耕地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产丰产稳产的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肥沃的黑土地,是地球上稀有的土壤资源。据最新统计,我国东北地区约有2.94亿亩典型黑土区耕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4%。

  然而,由于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导致黑土地局部面临水土流失、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等问题。保护黑土地,亟待提升耕地质量,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2022年8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以下简称《保护法》),针对保护黑土地的特点构建法律制度和措施,对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意义深远。一年多来,东北地区推动《保护法》全面有效贯彻实施,保护黑土地优良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

  记者从辽宁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2023年,国家下达辽宁省保护性耕作任务面积1050万亩、高标准应用基地210个,实际完成保护性耕作项目面积1288万亩、建成高标准应用基地535个,分别占计划任务量的122.67%和254%,完成率均居全国第一。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共同启动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在东北实施区域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4年来,共下达辽宁省保护性耕作任务面积3700万亩,投入中央财政资金13.8亿元。”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在14个市的67个县(市、区)实施差异化作业补助政策,实现适宜县全覆盖,保护性耕作以点带面、梯次铺开的态势已经形成。

  “目前,国家已下达辽宁省2024年保护性耕作任务面积1350万亩。”该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实施差异化作业补助政策,推进高质多补,着重抓好整体推进县和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应用基地建设,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力争带动全省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面积达到1700万亩。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扎实推进,是科学谋划、完善配套制度、建立健全建设管护机制合力的结果。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在前一年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加快编制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全面了解各地耕地、水资源、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的底数,梳理永久基本农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水土等资源条件和建设成本,研究不同区域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的目标、期限、重点和路径,与水利部共同推进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方案编制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推进,要完善配套制度,建立健全建设管护机制。“在充分调研地方实践和相关工程管理部门管护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完善了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标准、内容以及资金筹措方式,指导各地逐步建立健全日常管护和专项维护相结合的工程管护机制。”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下一步,还将继续支持院校、科研机构围绕黑土地保护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为黑土地保护提供基础支撑。”该负责人说。

  (人民网记者 李栋)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