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1 00:35:33 来源: sp20241231
中新网 青海大通10月22日电 题:从无人问津到美丽休闲乡村 青海大通高原农村蝶变记
作者 陈宗淇 张添福
高原的秋收,是一片忙碌的景象。柏油路铺到家门口,道路两旁干净整洁,乡村旅游的“木屋”连成片,农家院落里传唱致富歌……
图为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朔北藏族乡的农村一角。张添福摄这是记者日前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的东至沟村,看到的高原乡村的秋收画卷。曾有人描述青海高原村落是“挂在半山腰里的村子”,东至沟村也不例外。
东至沟村海拔2720米,原是无人问津的小村庄,后通过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举摘掉“穷帽子”,成为“中国最美乡村”,今年更是获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产业结构升级:靠青山,造银山
王强是西部矿业集团派驻东至沟村的第一书记。他说:“驻村的这几年,虽然头发白了不少,但我还是心满意足的。”
这些年,东至沟村率先转变产业结构,从原来的传统种植和养殖产业转变到乡村旅游发展上。
在乡村旅游业的带动下,农家院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兴起,实现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益。随着东至沟村以及整个朔北藏族乡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外出务工的村民回到家乡,修建房屋、打理院落,大红灯笼挂了起来,各式“农家乐”牌匾也纷纷树立,八方游客也慕名而来。
据王强介绍,东至沟村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扶持“木屋”等旅游产业。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村民们尝到了甜头,积极性不断提高,更多民众纷纷参与到其中。
朔北乡党委书记李红正说,“东至沟村的发展只是朔北乡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此外,我们通过大通县智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带农增收,带动脱贫户就近就业;完善了公益性岗位的设置,确保脱贫(监测)户实现稳定增;持续加强技能培训,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乡风村容:换新貌,树新风
东至沟村集体经济不断扩大的同时,不忘村民居住环境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得到落实并取得成效,实现村庄“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一幅依山傍水的画面展现在游客眼中。
图为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朔北乡东至沟村两委成员帮助村民秋收。陈宗淇摄东至沟村将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和村庄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等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建设内容作为重头戏,不断完善建设管护机制,提升村庄整体风貌。
王强说:“村里建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大家生活好起来后,精神生活也不断丰富。在村‘两委’班子主持下,我们完善村规民约,弘扬‘好家风、好家教、好家训’。”
朔北乡纪委书记赵海珍介绍,以东至沟村为例,当地在卫生整改方面制定“任务书”,擦亮农村环境底色,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各村建立农家书屋、文化室等设施,用文化滋润乡村,积极利用微信等平台,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外,朔北乡以廉洁文化建设为抓手,持续深挖廉洁文化内涵,厚植廉洁文化根基,积极拓展廉洁文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
致富理念:“输血”到“造血”
王强说:“我刚来到东至沟时,还有很多农户存在‘等靠要’的想法,村民精神面貌差,沟通困难,这些都是工作开展的挑战。我们不断增录‘小喇叭’,到户走访,加强宣传各项扶贫惠民政策。”
东至沟村之前的贫困户赵文科就是一个典型。据赵文科说,自己常年在家照顾家人,生活困难,后来在村里帮助下,他开办农家乐,2017年,营业两个月后,赵文科的小木屋红火了起来,2018年还开办合作社,17户农户加入其中。
记者了解到,像赵文科这样主动脱贫并加入集体经济发展的村民还有很多,有的是拿到收益分红继续持股,有的则是自己单干开农家院,贫困标签早已成为过去时。现今,该地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致富理念由“输血”转变为“造血”。
图为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朔北乡的一处花海。张添福摄王强说:“现在西部矿业集团投资扶持东至沟村等,正在打造绿色生态植物油加工建设项目,我们会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回收农户的菜籽,产出的菜籽油由我们驻村工作队帮忙销售。我们希望联合带动周边村庄,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
李红正说,东至沟村是当地乡村振兴的一个典型,近些年,当地投资扶持青稞产业精细化加工、奶牛养殖场、绿色生态植物油加工、农机服务合作社、大通县智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项目,共计投资3720万元。(完)
【编辑:姜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