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健康丨专家:切勿过早“贴秋膘” “三高”人群避免骤冷骤热

发布时间:2024-12-30 08:46:17 来源: sp20241230

   中新网 广州8月8日电 (记者 蔡敏婕)8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俗话说:“一年养阳看春夏,春夏养阳看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一段时间。

  中医强调“冬病夏治”,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7日在“岭南时令与健康”发布会上表示,根据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理论,可以此时借助药物或非药物疗法,激发人体阳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治疗或预防冬季易发疾病,称之为冬病夏治。

  杨志敏称,在这个节气,不要因热而贪凉,少食冰冷。“特别对于长期在空调房下的人群,或喜欢冷饮的人,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身体容易有伏寒;贴完了三伏灸,我们的毛孔是打开的,让身体出出汗,最好是喝热粥,米汤可以助胃气,才能真正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杨志敏还表示,部分老年人,有上热下寒的表现,晚上开了空调,脚就冷,影响入睡,建议适当用中药沐足散寒湿。

  今年广东下雨比较频繁,时常高温后突然骤降阵雨,更添湿热闷热,立秋后仍然处于三伏天的阶段,天气湿热,在饮食方面应如何注意和调理?要重点防范哪些肠胃道的疾病?

  杨志敏称,立秋之后是处暑,处暑过后暑气才能完全消散,所以立秋后气温仍然较高,天气时晴时雨,湿与热交着,要保持腑气的通畅和脾胃的健旺,才能为深秋至冬季进补做准备。

  她表示,减少过食肥甘厚腻与燥热的食品,以免产生内热与外热相合的情况。汗出较多后可多选择喝清汤、粥容易消化吸收的饮食,食用果类、根茎类等水分多的清润食物。

  人们容易在夏季期间贪吃寒凉食物而伤了脾胃,而立秋暑热未消,气温较高,加之今年立秋前后雨水较多,湿热相兼,平时体寒的人群,容易出现腹痛腹泻;而对于平常喜欢吃高热量食物的人,内生湿热,出现腹胀,舌苔厚腻,口干口苦、大便难解等腑气不通的表现。杨志敏表示,切勿过早“贴秋膘”调畅脾胃气机,保持大便通畅,才能降低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在“高温、高湿、高热”的三伏天,“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人群如何防范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主任医师、广东省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冯颖青建议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或进行剧烈运动,以减少对心血管系统的额外负担,建议在白天高温时段避免剧烈运动,可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轻度体育活动,清晨起床测量血压正常,喝水后可以开始运动。

  高温天气导致出汗甚至脱水,增加血液黏稠度,加重心脏负担,而且出汗多,钠钾流失,可能引起心律失常,有些人会从高血压变成低血压,特别是老人家,甚至会出现休克的表现。冯颖青表示,要随时补充身体所需水分,建议少量多次地饮水,每次50毫升至100毫升为宜,以白开水为主。

  避免骤冷骤热。冯颖青认为,从室外回家,特别是刚运动回家,切勿立即进入温度很低的空调房或冲冷水澡,温差大可能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而且会引起感冒,影响心血管病疾病,她建议回家后先擦干身上汗水,休息10分钟至15分钟后再开启空调,或用温水进行洗澡,避免在饥饿或饱胀状态下洗澡。

  此外,避免疲劳和过度焦虑对心血管病患者尤为重要。高温天气下易出现疲劳和焦虑,加重病情。保持良好的心态,每天保证6小时至7小时的睡眠是预防心血管事件的重要措施之一。(完)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