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07:05:08 来源: sp20241223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2019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如是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领航定向,行稳致远。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呈现崭新面貌,进一步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
思想之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擘画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宏伟蓝图
万山磅礴有主峰。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民族复兴伟业展现出越来越光明的前景,归根结底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2014年5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同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10年来,从雪域高原到天山南北,从祖国北疆到西南边陲,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深入民族地区调研,同各族群众面对面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不断丰富、理论不断深化——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
2018年3月,“中华民族”首次写入我国《宪法》;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鲜明提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
理论所指,行之所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巩固和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指明了党的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
“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
……
字字千钧、振聋发聩,思想的火炬照亮中华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从各民族勠力同心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民族地区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风雨同舟战胜新冠疫情、甘肃积石山地震等一次次灾难考验,再到众志成城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在共克时艰、共创荣光中,各民族心靠得更紧、情融得更深,团结奋进的决心和信心更加强大。
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正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绝佳案例。
2023年2月,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共同印发意见,对建立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作出部署,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5月14日,《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程推进会在京召开。民族画报社滕俊 胡琪摄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建立“定榜揭榜”“挂帅攻关”、定向委托等选题申报机制;优化学科设置,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建设;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等重点工程……一系列举措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掌握历史叙述权和话语权,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不竭的理论源泉和思想动力。
2024年2月,由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正式在全国出版发行。作为第一部全面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统编教材,《概论》教材立足中华民族整体视角,以断代史为经线,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为纬线,紧扣不同时段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发展脉络,发行仅半年时间即覆盖近千所高校,更成为广受喜爱的干部培训和社会教育读本。
实践之路——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
“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践行的。
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看望苗族贫困村民时,习近平总书记说,“我这次到湘西来,主要是看望乡亲们,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看到一些群众生活还很艰苦,感到责任重大。”正是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不仅开启了苗乡巨变,更引领全国脱贫攻坚事业进入全新历史阶段。
2020年11月,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
5月1日,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展厅里,讲解员为游客带来公益讲解。韦颖琛摄2021年4月,在广西民族博物馆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全中国56个民族都脱贫了,兑现了我们的庄严承诺。但我们还不能停步,接下来要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迈进,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加油、努力,再长征!”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说:“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更好的日子”,体现在顶层设计中,是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落实到日常生活里,是一日三餐的柴米油盐、社区学校的琅琅书声、开在家门口的老年食堂、拎包就能入住的长租公寓……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经济基础和本质要求。在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共同走向现代化的实践路上,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
今年7月以来,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组织的“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中央媒体采访团,走进内蒙古、广西、宁夏、西藏、新疆,探访民族地区的新发展新面貌。
从塞北草原到八桂大地,从塞上江南到雪域高原,一个个美丽的村寨,一片片希望的田野,一项项宝贵的非遗,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在记者们的镜头中和文字里,大好河山与丰饶物产、经济腾飞与文化繁荣的景象,汇聚成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与日俱增。
“黑龙江是一片美好的土地。”2024年6月,在国家民委联合全国工商联组织开展的“民营企业进边疆·龙江行”大会上,一批民营企业走进黑龙江,寻找投资兴业的机会。最终,大会达成签约项目99个,签约金额391.8亿元。一股创新创业的活水,涌动在白山黑水间。
日前召开的全国民委系统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工作会议上提及,5年来,国家民委和对口支援省市民族工作部门帮助培训西藏、新疆干部人才约5300人次,组织开展西藏、新疆民族工作部门干部学习交流活动约7500人次,推动干部双向交流1900余人,为两地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日光城拉萨,一所“北京中学”让高海拔农牧区孩子们梦想的种子生出新芽;藏西阿里,71岁几近失明的扎珍老人在陕西省援藏医生的诊疗下,重获光明与希望;珠峰脚下,日喀则白朗县温室大棚让当地群众吃上了新鲜蔬菜……
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在一些边疆民族地区。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以“融”为导向,从实行转移支付、对口支援、西部大开发,到设立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开展“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和美村寨建设……近年来,伴随一项项扶持政策和资金项目落地生根,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
团结之力——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团结奋斗
民族团结重在交心。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正是各族群众彼此加深理解、增进亲情的交心过程。
2021年3月,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广大的民族地区和众多的民族,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基于的国情特色。只有引领各民族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以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手挽手,中华民族才有前途和希望。
金秋九月,位于北京西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游人如织。听歌赏舞、体验非遗技艺……各地域各民族文化的景观“浓缩”在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蒙藏学校旧址内,让人们在一馆之内就能饱览中华家园之美。
沿着长安街继续西行约一公里,民族文化宫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吸引着八方来客。置身近3000平方米的展厅,1500余件文物与古籍穿越千年时光,见证中华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脉络与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赓续前行的生命力。
“我想用新生代年轻的视角,把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来。我想让更多人知道,传统的、民族的,也可以是很潮的选择。”在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论坛上,来自浙江宁波北仑区中学的“网红”音乐教师陈嘉玮即兴演唱了一曲传统藏族音乐。作为一名“95后”汉族姑娘,她给自己起了一个好听的藏族名字“措香”。
8月9日,首档民族音乐交流特别节目《乐在其中》音乐盛典正式开播,为观众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民族音乐盛宴。由国家民委策划指导的《乐在其中》民族音乐交流特别节目同样在今年暑期掀起了“最炫民族风”。不同风格的民族乐器与唱腔演绎出中华文化的绚烂多彩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诗情画意。
“这次活动,让我结识了很多新朋友,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56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参加“京蒙手拉手 中华一家亲”各族青少年暑期实践交流营活动后,来自内蒙古的小学生金熙晨说。
“远方客人到景宁,山笑水笑人欢唱……”今年9月,“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走进景宁畲族自治县,畲乡古城非遗文化巡游热闹非凡,中华民族一家亲为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
一件件文物、一项项文艺展示、一场场主题活动……将概念转化为实体,将思想转化为行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进和美村寨,抵达边境国门,深入千家万户。
近年来,国家民委、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最新精神,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完善相关配套机制,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与创建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深度融合。“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等项目绵绵用力,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如今在中华大地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正越来越深度融入人民生活,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一致行动。
西藏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几十年如一日,以放牧、巡逻的方式,守护着祖国边境数千平方公里国土,书写着“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家国情怀;在海拔4655米、“连鹰都飞不过”的詹娘舍哨所,达吉、次仁曲珍和普赤三位藏族阿妈,几十年风雪无阻,义务为边防战士背菜上山……这是脍炙人口的“老故事”。
新疆柯尔克孜族大叔阿布都加帕尔·猛德帮助自驾游客,在拒收报酬时自豪地亮出党员徽章;一心戍边的塔吉克族“雄鹰”拉齐尼·巴依卡勇救落入冰窟的儿童而献出自己的生命;新疆维吾尔族兄弟为受伤江苏司机免费代驾八天八夜千里奔走……这是争相传颂的“新故事”。
自1988年国务院首次隆重召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至今,这一专项模范表彰已逐步被纳入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七次大会累计表彰逾9400个模范集体和个人。
作为一项顶层设计和制度性安排,模范表彰鲜明体现了党的意志、人民意志、国家意志。今年,这一模范表彰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开展,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高度重视与亲切关怀,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立意高远与宏阔深邃,对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现安放于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园内的民族团结誓词碑。云南日报社记者陈飞/摄今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希望你们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各族人民都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山以险峻成其巍峨,海以奔涌成其壮阔。正是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一代代中国人精神的传承,如一面面镜子,照见了不同时代各民族的心心相印、守望相助,照见了中华儿女团结凝聚、踔厉奋发的昂扬姿态,照见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向心力与感召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不久,我们将迎来新中国75周年华诞。站在新的起点上,让我们56个民族、14亿中华儿女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前进!
监制 | 肖静芳
统筹 | 安宁宁
编辑制作 | 石建杭
作者 | 王珍 周宛霖
(国家民委微信公众号)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