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0 09:15:49 来源: sp20241230
中新网 北京11月2日电 题:重庆在绿水青山间寻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中新财经记者刘亮
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如何走?重庆多地在绿水青山间交出自己的“答卷”。
“村庄能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过去怎么也想不到的。”桥头镇瓦屋村村民向建伟近日对来访的记者们说,以前家里的房子都是非常简陋的小土屋,如今变成了“金屋”。
桥头镇地处重庆市石柱县中部。过去,这里虽然拥有千年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但由于产业基础薄弱、人力资源匮乏、基础设施陈旧,发展长年滞后。近年来,桥头镇围绕农文旅融合做文章,通过政府引导搭台,企业主角唱戏,民众合作参与的发展方式,进一步盘活当地旅游资源,使“好风景”变为“好生活”。
采访团来到桥头镇陶然居瓦屋小寨,刘亮/摄。向建伟就是其中的受益者。据向建伟介绍,过去家里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外出务工和种植简单农作物。旅游经济发展起来了,自己靠经营民宿,收入也有了明显增加。“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很多村民的民宿几乎都被订满了。我们自己的生意也非常火,忙都忙不过来。”
现在的桥头镇,风景成为生活,生活变成风景,越来越多的村民如雨后春笋般成为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亮丽风景。
旅游发展,要做好生态综合治理,提升“颜值”和“价值”。
位于重庆北碚区的缙云山,古称巴山,人文底蕴厚重。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诗画佳作,晚唐诗人李商隐一首《夜雨寄北》更让“巴山夜雨”闻名天下。
青山绿水,烟雨缭绕,缙云山黛湖周边,风景如画。然而,谁也没想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里的生态环境治理面临不少挑战。“湖水浑浊不清、山林破碎、植被稀疏、农家乐无序无度开发、酒店地理空间规划不科学等,是缙云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北碚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缙云山,古称巴山,是人文底蕴厚重的自然风景区,刘亮/摄。拆除违建、修复生态、生态搬迁……近年来,北碚区建成投用一批生态修复项目,不仅提升了绿水青山“颜值”,也实现了金山银山“价值”。登缙岭、观日出、赏云霞、住民宿……如今,缙云山已成为当地文旅融合新地标,吸引众多游客纷纷来打卡。
桥头镇和缙云山靠盘活资源、综合治理发展旅游,吃上“旅游饭”,而在中益乡的华溪村,则靠发展“土特产”走上致富路。
“太阳出来罗儿,喜洋洋欧啷罗……”在华溪村一块面积不大的田间地头,村民一边刨地,一边热情洋溢地用方言向来访的记者们哼唱起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眼下正值黄精收获季,村民们正忙着挖掘“土特产”黄精。
华溪村通过规模种植中药材黄精,带领村民走向致富路,刘亮/摄。黄精根部长得像生姜,俗称“老虎姜”,虽然不起眼,但华溪村的百姓却尝到了它的甜头。据中益乡乡长隆凤祥介绍,当地山上有不少黄精,村民们有种植黄精的传统,但不成规模。为了增加黄精产值,近年来,华溪村瞄准黄精产业,逐渐构建起从育苗、种植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如今,村民通过种植黄精、土地入股分红、管护药材基地等方式实现脱贫,黄精成为兜里的“黄金”。(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