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遍陇原 创新成果进田间

发布时间:2024-11-26 05:23:14 来源: sp20241126

原标题:科技小院遍陇原 创新成果进田间

在甘肃省临夏州东乡县达板镇红柳村,村民在田间播种马铃薯。 新华社发(史有东摄)

在甘肃省临夏州东乡县达板镇红柳村,村民在田间播种马铃薯。 新华社发(史有东摄)

田间试验、高产示范、指导培训……这几天,甘肃临洮马铃薯科技小院的师生一大早就开始忙碌。他们正在进行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科普宣传。

甘肃临洮马铃薯科技小院是由甘肃农业大学针对临洮马铃薯特色产业牵头组建的,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平台。

像这样的科技小院,甘肃农业大学已获批建立了21个,分布在甘肃省内10个市、州。这些科技小院的服务范围涵盖甘肃省主要栽培农作物和特色畜禽类。它们的建立为打造乡村振兴“青年样本”,助推农民增收发挥着积极作用。

创新培养模式,孕育“三农”人才

消毒、扎针、注射……在甘肃夏河牦牛科技小院,一名研究生正在参与牦牛疾病诊治。他告诉记者:“通过参与项目和基地建设,我提高了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服务于‘三农’工作,助推乡村振兴。”

在甘肃夏河牦牛科技小院,每年约有30多名研究生在此从事牦牛高效健康养殖与疾病诊治、圈舍周边生态环境治理等实践活动。

夏河牦牛科技小院负责人余四九介绍,学生经常走进牧区,了解牧民在牦牛养殖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帮助牧民为牦牛建立健康档案、完成人工授精和妊娠诊断等工作,践行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四零”科技培训和服务。

“我们还形成了老师带学生、老生带新生的模式。”余四九介绍,这种模式不仅帮助学生快速适应环境,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激发他们的责任心,增强学生对乡村振兴事业的认同感、参与感。

不只是夏河县,甘肃各地的科技小院都坚持深化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甘肃临洮马铃薯科技小院运行以来,先后有10余名研究生参与研究工作。甘肃永昌奶绵羊科技小院建成后,邀请国外畜牧专家前来作学术报告和技术指导,培训师生共计270人次。

加强科技赋能,助推成果转化

科技小院解决了甘肃农业大学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科技创新与生产需求脱节、科技人员与农民需求脱节问题,找到了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

甘肃省永昌县是传统养羊大县,有天然草场400多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近300万亩,为奶绵羊养殖创造了条件。科技小院科研团队发现,虽然该县畜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但也存在养殖设施落后、牧民营养健康意识差、品牌增值渠道有限等问题。

2022年,甘肃永昌奶绵羊科技小院获批建设。小院围绕永昌奶绵羊这一特色产业,培养“产教融合”专业人才,为奶绵羊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甘肃永昌奶绵羊科技小院通过科学研究,选育出泌乳能力强的核心群种羊360只,优化奶绵羊人工授精技术等,使牧场全年有计划地均衡繁殖奶绵羊。科技小院推广的东湖杂交羊,和传统肉羊相比缩短了30天育肥周期,降低了150—200元成本。

“生产一线是孕育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丰厚土壤,我们围着农民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甘肃永昌奶绵羊科技小院负责人王继卿说,小院与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实施项目,大大提升了经营效益和农民收入,已实现年产值1160万元,每户农户年增收12153元。

无独有偶。甘肃天祝细毛羊科技小院推广的细毛羊受到了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广大养殖户的青睐,这种羊具有耐寒、生长快、产肉量高等特点。

“借助科研项目的实施,地方绵羊的生长速度提高了29%,产肉量增加了30%,每只杂交品种肉羊比普通细毛羊多产3公斤羊肉。”甘肃天祝细毛羊科技小院负责人李少斌介绍,“近3年,小院出栏21万只杂交品种肉羊,累计增加5000余万元产值,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科技小院的师生在农村常驻,了解农民的所急所盼、所需所求,解决农民专业知识不足、信息和资源缺乏、服务支撑不够的问题,着力打通技术服务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此外,科技小院的学生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研究解决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建设科技小院也有利于培养知农、爱农、兴农的农科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甘肃农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司怀军表示:“我校科技小院带领师生深入田间地头,将科技成果直接送到农户家门口,这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真正目的。我们将继续推进科技小院建设,通过科技赋能和人才支撑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 颉满斌 实习生 陈逸凡)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