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访谈)非遗更时尚,“出圈”又“出海”

发布时间:2024-12-27 07:54:55 来源: sp20241227

   中新社 北京3月7日电 题:非遗更时尚,“出圈”又“出海”

   中新社 记者 李晗雪

  “95后”全国政协委员、钰尼文化艺术传承中心校长杨钰尼所在的云南民族街舞团,去年马不停蹄推出一连串融入非遗的舞蹈作品:结合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与爵士舞的《哈尼然米》,融合佤、傣、彝、傈僳族舞蹈的《云南舞蹈地图》……许多作品登上全国性舞台,让观众惊艳非遗舞蹈还能这么“飒”。

杨钰尼(左二)作为评委参加2023年贵州青年体育邀请赛暨黔粤港澳青年交流活动,并为获奖少数民族舞者颁奖。(受访者供图)

  作为以舞蹈为业的哈尼族姑娘,杨钰尼一直感到传承云南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责任在肩,尤其是如何让云南非遗中多彩的歌舞存下来、活起来、走出去。她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相关活动,也与街舞团年轻伙伴探索如何让传统与现代碰撞出新锐生命力。

  “创新对舞者的素养有要求,必须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多向民间艺人采风请教,才能提取出非遗歌舞中精髓的动作、代表性的音乐段落。”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杨钰尼接受 中新社 记者采访时谈道,找好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并不容易。有些作品在网上发布后,收到“希望传统精髓更多”的评论,才知原来观众愿意看到更高比例的传统元素。这也令团队对民族非遗更有自信。

杨钰尼(后排左四)带领云南民族街舞团队员和少数民族青年参与2024年云南春晚演出。(受访者供图)

  “吸收意见是我们成长最重要的部分。”杨钰尼说,近来,不少原先在外的云南音乐人受她这样的青年传承者感染,回到家乡,一同投入非遗歌舞的记录与创新。

  全国政协常委、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局长韦朝晖今年将“桂绣”系列壮锦手提包带到了全国两会上。这是广西非遗创新的新成果,由广西与意大利多年交流培养出的本土设计师自主创新推出,不仅大幅使用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还在先前版本基础上增添壮族刺绣纹样,寓意“锦上添花”。

全国政协常委、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局长韦朝晖向记者展示壮锦手提包。 中新社 记者 李晗雪 摄

  韦朝晖本是纺织行业出身,后多年投身对外经贸和对外开放工作,对壮锦的返本开新与“走出去”有更深体会。她认为,壮锦的创新已经来到“2.0”甚至“3.0”版本,早已不是将非遗转化成旅游纪念品的思路,而是让非遗走向生活,并通过市场化打开国际市场。

  她介绍,原先壮锦以手工织造,娴熟师傅一天织不完一米;如今大量采用机器生产,“贡品”也能走入寻常百姓家,同时保留部分手工壮锦作为高端产品。再如,过去壮锦图案易勾丝,不宜日常频繁穿着;如今用料改良,织物既细腻光泽又耐磨耐穿。

  “去年起,我们开始把民族非遗的高端产品带到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国际平台展示。”韦朝晖说,广西壮锦还在老挝等国开展技艺援助项目,融入东南亚织绣元素,也对打开国际市场有利。此外,一些壮锦厂商已向欧洲时尚品牌供货,“虽然尚未打出自有品牌,但我觉得不矛盾。现在我们的企业还没有足够实力直接‘走出去’,成本太高、周期太长,可以先用这种嫁接合作方式打探市场。”韦朝晖说,推广非遗“急不来”,产品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和市场互动起来。“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培育,会有更多人关注到其中商机。”(完)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