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1 21:40:53 来源: sp20241121
欧洲国家研制的“斯卡普”巡航导弹。
近日,德国、法国、意大利和波兰4个北约欧洲成员国签署意向书,将共同开发射程超过500公里的陆基巡航导弹。有报道称,其射程最终会超过1000公里,甚至可能达2000公里。这款新型导弹研发计划能否如期落地,引发外界关注。
补充军火库存
欧洲4国着手研发巡航导弹,有多重诱因。
北约与俄罗斯对峙升级,是最直接的推动因素。近期,美国和德国发表联合声明称,美国将从2026年开始,分阶段在德国部署远程火力,包括“标准-6”和“战斧”导弹以及研发中的高超音速武器。报道称,“战斧”导弹射程达2500公里,研发中的高超音速导弹射程将超过2750公里,而柏林到莫斯科的距离仅为约1600公里。此举显然是对俄罗斯的极大刺激,俄罗斯的“对等反制”会将欧洲大陆置于危险境地。加之特朗普“回归白宫”的可能性日增,美国对欧洲的“保护伞”大概率将“收紧”,欧洲亟需“未雨绸缪”,发展赖以自保的武器。
欧洲4国不同程度地寻求在军事装备方面减少对美依赖,提高欧洲防务自主,是主要内在动因。法国和德国拥有相对完备的工业和军工生产体系,意大利也基本坚持自主或与欧洲国家联合研发。波兰虽更为亲美,但对美国的地缘关注重点转移和军工产能感到焦虑,并未一味高价采购美制武器,而是大量购入韩国武器充当“平替”,同时自主研发新型远程导弹。
近两年,欧洲援乌武器“后继乏力”,折射出欧洲国家重型武器的“家底”正被逐渐掏空。数据显示,德国25%的重型武器库存已转交乌克兰,能迅速交付的“豹”式坦克、中程防空导弹和火炮弹药数量越来越少。法国库存的“斯卡普”巡航导弹也已消耗殆尽。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虽试图“重振”军工生产能力,但受制于冷战后长期和平导致的军工产业总体衰退,效果一直欠佳,难以填补军火库缺口。
前景难言乐观
欧洲4国能否以研发新型导弹为契机,重振欧洲本土军工能力?目前来看,挑战大于机遇。
从技术积累看,在导弹研发方面,尽管欧洲在导弹防御领域取得一定进展,但攻击性导弹研制一直进展缓慢。加之欧洲导弹生产商集中在少数几家公司,导致生产高度垄断、价格高昂,技术人员培养“青黄不接”趋势明显。正因如此,此次发表的文件仅是一份意向书,虽表明了武器开发意愿,却没有展示更多细节。
从资金保障看,近几年,欧洲各国国防开支总额虽有明显增长,但大多直接或间接地用于援助乌克兰,武器研发和技术升级的投入增幅有限。另外,财政状况欠佳的欧洲各国,减少民生和公共事业等福利领域投入,已引发民众普遍不满。
从政治意愿看,北约严苛的武器装备联合维护和互操作性要求,使欧洲国家纷纷选择从美国购买现成装备。美国则加快利用其融资、产能与行动力优势,不断对冲和架空欧洲提升国防工业能力的努力。这意味着,未来欧洲各国独立研发“撒手锏”武器,将变得更加困难。
近期,荷兰计划从美国采购巡航导弹,挪威康斯伯格公司也将与美国雷神公司合作为F-35战斗机生产新一代“联合打击导弹”。不少已装备或正在求购F-35战斗机的欧洲国家,很可能在陆基巡航导弹领域优先选择美国作为合作乃至依靠对象。这将使欧洲4国拟联合研发的新型导弹的潜在需求更为低迷,其研发生产的资金链或更难保证。(王大宁)
(责编:陈羽、梁秋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