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音乐创作”横行给音乐家带来哪些隐忧

发布时间:2024-12-23 04:29:00 来源: sp20241223

原标题:AI“音乐创作”横行给音乐家带来哪些隐忧

近日,200多名国际乐坛知名音乐人联署公开信,呼吁AI开发者、科技公司、平台和数字音乐服务商停止使用人工智能(AI)来侵犯并贬低人类艺术家的权利,具体诉求包括,停止使用AI侵犯及贬低人类艺术家的权利,要求他们承诺不开发与之相关的AI音乐生成技术等,不能拒绝向艺术家提供合理报酬。

参与联署的艺人共有246名,大多来自欧美乐坛,其中包括比莉·艾利什、凯蒂·佩里、妮琪·米娜、梦龙乐队、英国歌手埃尔维斯·卡斯特罗等巨星。

呼吁

必须防止AI的掠夺性使用

公开信中,音乐人们表示,一些平台和开发者正在使用AI来破坏创造力并削弱艺术家、歌曲作者、音乐家和版权持有人。“当不负责任地使用时,AI对保护我们的隐私、音乐和生计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这封信强调了AI侵权的具体手段,包括深度伪造和声音克隆,以及不负责任地使用AI,例如通过使用AI声音来减少向艺术家支付版税,以及AI开发人员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使用音乐作品来训练和生产AI仿制品。“用大量AI创造的‘声音’和‘图像’来取代人类艺术家的工作,这些作品大大稀释了支付给艺术家的版税。对于许多努力维持生计的音乐家、艺术家和歌曲作者来说,这将是灾难性的。”

音乐人们担心,如果不加以控制,AI可能会成为一场行业的滑坡起点,将整个行业推向一个低标准的深渊,因此必须防止AI的掠夺性使用。他们呼吁:“所有AI开发者、科技公司、平台和数字音乐服务商承诺,不会开发或部署有损或取代词曲作者和艺术家艺术性的AI音乐生成技术、内容或工具,或拒绝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公平补偿。”

思考

音乐生成软件能颠覆音乐界?

事实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用歌手的声音来训练AI,随后让AI来翻唱歌曲,早已屡见不鲜。去年,“AI孙燕姿”一度爆火,相关视频让人眼花缭乱,其中,AI孙燕姿翻唱的《发如雪》、AI王心凌翻唱的《套马杆》等视频播放量超百万。随后,被“创作”的其他AI歌手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例如AI周杰伦、AI林俊杰、AI许嵩等。

相比于民间使用的AI技术,大公司制作的AI音乐生成软件给行业造成的震动更大。在美国,科技巨头已经开始测试AI音乐制作工具,例如谷歌旗下的视频网站Youtube。近日,AI音乐生成软件Suno发布V3版本并向网友免费开放,只要简单的文字描述就可以生成时长达2分钟左右的音乐,用户还可以自由设置音乐风格流派,如迷幻、重金属等,还能设置演唱男女声以及填词。最终生成的音乐包括歌词、前奏、间奏、副歌,几乎能以假乱真。据悉,最新一周,Suno(AI音乐创作平台)访问量接近1000万。Suno的付费会员一个月可生成2000首歌曲。

与此同时,国内也迅速跟进。日前,国内AI音乐生成大模型“天工SkyMusic”开启了免费邀测活动,“在极短时间内收到了几十万份测试申请”。据称,这是目前国内首款且唯一公开可用的AI音乐生成大模型,能够支持生成80秒44100Hz 采样率双声道立体声歌曲。后续还将逐步迭代和添加多模态的情感理解与表达能力。

这些AI是如何驯化迭代的,是最可疑和有争议的问题。“如果是以牺牲和侵犯创作链条上的音乐产业人的合法权益,破坏音乐生态系统来作为代价,站在从业者角度,肯定是不能接受的。”好事文化工作室创始人武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就目前而言,这些AI作品,对热歌冲击更大,但对于靠艺术性和品质性取胜的歌曲来说,尚未形成过分的担忧。

担忧

各行各业担心AI危及生计

担忧AI威胁的并非只有音乐行业,各行各业都在担心这项新兴技术危及自己的生计。在去年的好莱坞编剧大罢工中,限制AI的使用是行动的核心诉求之一。2023年12月,美国《纽约时报》以侵犯版权为由,起诉美国微软公司和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指控这两家企业未经授权使用该媒体数以百万计文章训练ChatGPT等人工智能(AI)聊天机器人。今年早些时候,数百名艺术家签署联名信,敦促美国国会通过《禁止人工智能欺诈法案》,该法案旨在防止人们的图像和声音被AI生成的深度伪造作品使用。

在音乐界,全球最大音乐版权方,环球音乐集团(以下简称环球音乐)掌握着乐坛热门音乐版权的大半江山。早在2023年3月,环球音乐就通过邮件敦促包括Spotify和苹果在内的流媒体平台,应切断开发者使用其音乐来训练AI的途径,防止人工智能服务从其受版权保护的歌曲中抓取旋律和歌词。由于AI引发的矛盾,2024年2月初,环球音乐从TikTok下架约300万首拥有录音版权的歌曲。3月1日,环球音乐版权管理集团也从TikTok上下架了近400万首歌曲。自此,泰勒·斯威夫特、贾斯汀·比伯等艺人作品在TikTok上被彻底删除。

AI正在入侵各个领域。幸运的是,目前在各行各业中AI替代的大多是重复性、程序性的工作,在创造性和情感的表达上,AI制造暂时还无法与人类相提并论。但是,未来呢?

文/本报记者 祖薇薇 统筹/满羿

(责编:罗知之、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