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近零碳”,城市更绿色(现场评论)

发布时间:2024-11-22 05:04:37 来源: sp20241122

  走进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东屿岛,满目苍翠。作为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所在地,这里也是我国打造的首个“近零碳示范区”。绿色建筑、新能源车、转动的风机……绿意铺陈在大地上、蕴藏于细节中,超高“含绿量”令人印象深刻。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是能源消费的主体。从全球来看,71%—76%的碳排放来自城市。在城市建成区进行绿色降碳更新改造,对实现碳中和目标有着重要意义。城市生产生活密集活跃,如何在不大拆大建、确保居民日常生活不受过多影响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低碳改造、促进节能减碳,挑战多、难度大。“近零碳示范区”的建设和运营,为城市建成区的碳中和探索提供了参考路径。

  “近零碳”,不意味着无排放,而是要使区域内排放和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当,大体实现区域内的碳中和。在东屿岛,从对垃圾进行清洁化、资源化处理,到打造雨水调蓄设施,再到配套智能充电站实现交通绿色化改造……固废处理、资源利用、能源供应、交通运输等方方面面的改造,推动小岛成为资源可循环、用电自平衡的有机整体。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在转型与升级上做好“加法”,在能耗与排放上做好“减法”,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无疑是一条重要经验。

  “近零碳”实践,离不开有力的技术支撑。行走东屿岛,科技感十足。以岛上最大的单体建筑——博鳌亚洲论坛新闻中心为例,其屋顶分布有几百块光伏板,屋后立有长时储、多充放的大“电池”,屋前风机还收集风能进行发电,使风、光等资源皆为其所用。全方位绿色化改造,在降低新闻中心年耗电量的同时,还能实现节余。以科技创新助力实现碳中和,为企业提供了宝贵机遇。在加快清洁能源、治污降耗、新型储能等技术攻关的同时,基于不同地域、领域的场景差异和改造需求,因地制宜探索更多低成本、高效能解决方案,也能不断拓展绿色经济空间。

  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减碳呼唤全民共同参与。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会场外两个地方人气颇高:新闻中心入口处,两台骑行机吸引许多参会人员驻足,通过骑行可以给手机充电;在“走近零碳Bar”,参与知识答题、绿色回收等活动,可积累碳币,兑换咖啡、冰箱贴等礼品。趣味活动激发了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在人们心中播撒下绿色的种子。助力节能降碳,人人可为、处处可为、事事可为、时时可为。行动起来,从节约资源、低碳出行、绿色消费等身边小事做起,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风化俗,就能为共建清洁美丽城市注入更多正能量。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需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在提炼共性规律、总结普遍经验的基础上,各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各尽其责、各展其长,定会厚植城市发展的绿色底色,助力“双碳”目标如期实现。

  (作者为本报评论部编辑)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8日 05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