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在传承中闪亮(青春派)

发布时间:2024-11-22 09:38:55 来源: sp20241122

  图①:“星火”队队员开展讲解。   蔡薛文摄   图②:“星火”队队员在讲场馆里的思政课。   步 凡摄   图③: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外景。   慕 梁摄   图④:“星火”队开展集体学习。   成 钊摄

  初夏时节,推开上海市杨浦区国福路51号西侧的一扇大门,一幢绿瓦独栋的三层小楼掩映在绿树之中。这里是《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旧居。

  2018年,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陈望道旧居辟建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从那时起,一批复旦大学师生带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传承复旦红色基因的热情,自发参与到宣讲之中,逐渐汇集成一支名为“星火”的党员志愿服务队。

  2020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肯定他们“积极宣讲老校长陈望道同志追寻真理的故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希望他们“坚持做下去、做得更好”。

  追望大道,求索不息。一批批“星火”队员牢记嘱托,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继续讲好关于理想信念的故事,更加坚定了做《共产党宣言》精神忠实传人的信心和决心。

  常学常新,一次次讲解既是学习“四史”的过程,更是坚定理想信念的过程

  “1920年前后,陈望道回到家乡浙江义乌,在一间柴房内,开始了紧张的翻译工作。见他夜以继日工作,母亲为他准备了红糖水蘸粽子,并三番五次在屋外问他:‘吃了吗?’他连连回答:‘吃了吃了,甜极了。’但当母亲进屋时,却发现他嘴上满是墨汁——原来他是蘸着墨汁吃的粽子。”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星火”队队长蔡薛文在展厅内的一幅壁画前站定,向前来参观的中学生娓娓道来。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2012年11月,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起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误把墨汁当红糖的故事。

  “2020年9月,我刚到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读研,得知‘星火’队正在招募讲解志愿者。受到总书记回信的鼓舞,我积极报名,经过选拔,最终加入‘星火’队。”蔡薛文是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后加入的第一批队员。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星火”队员并不简单。蔡薛文深有感触:“为了切实提高队员讲解水平,做到真学、真懂、真信,‘星火’队探索出‘1+2+3’的队员培训体系。”

  “‘1+2+3’就是指一轮阅读、两轮领学、三轮测试。队员们在上岗之前都要进行一轮自学阅读,由指导教师开具相应书单,学生们完成自学后,通过学习沙龙汇报读后感;两轮领学指至少邀请一位学者、一位专家,分别针对《共产党宣言》的经典文本进行逐字领学;三轮测试,队员要通过笔试、口试、现场模拟测试三轮考核。”复旦大学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星火”队指导教师周晔说,科学严格的培训体系,引导队员们熟练掌握校史、党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相关知识,为宣讲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星火”一词取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与“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寓意每一名队员都能成为传递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火种”。

  “要给别人倒出一碗水,心中就要有一桶水,理论储备就要有一池水。为此,我查阅了和陈望道有关的各种材料,深入社会历史情境下去理解先贤们的历史选择。”如今,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博士生、“星火”队首批队员李亚男已经讲解200余场次。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后,“星火”队还开启了“行远”计划,利用暑期等空闲时间,重走长征之路、复旦西迁之路,探访陈望道家乡义乌、嘉兴南湖红船,以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理论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真理性,也在于大众性。依托网络载体,“星火”队参与录制的“青年大学习”上线一周内点击量就突破5600万。面向不同受众群体,“星火”队形成了分类服务、分众讲解的方法,用听众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让宣讲更有针对性和感召力。经过反复打磨,他们形成了针对党政机关、专家学者、学生大众这三类群体的“3+X”个性化讲解稿。

  李亚男说:“常学常新,一次次讲解既是学习‘四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更是坚定理想信念的过程。”

  让“场馆里的思政课”内容更鲜活,让更多人体悟“真理的味道”

  “同学们,上课了。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中国的语言’。”复旦大学119周年校庆前夕,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在《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开讲。

  由“星火”队副队长、生命科学学院2023级博士生冀凌宇扮演陈望道老校长,来自复旦附中“望道”党史研习社的师生代表、复旦大学研究生党支部书记代表、研究生预备党员代表和老党员代表成为这一课程的首批体验者。

  从“文言文与白话文孰优孰劣”的论争到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如何字斟句酌,再到陈望道人生的三次重大转折,师生们在“望老”的讲述中走近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

  参观者,也是参与者。在课程开始前,每位参观者都收到了一封“密函”,里面藏着一个个专属身份—复旦学生、进步工人、《新青年》编辑等,他们都将在旅程中完成专属于自己的特殊任务。

  “我们希望通过互动式、沉浸式的学习方式,讲深、讲透、讲活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星火”队副队长、中国语言文学系2023级博士生沈笑晞介绍。

  “跨越时空,追望信仰大道。今天的思政课特别有意思,仿佛带我走进了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让我们对宣言精神有了更深的体悟。”来自复旦附中“望道”党史研习社的卫思诺同学感慨道。

  体验完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追寻真理之甘,回望入党初心”主题党日随之进行。在场的党员师生来到陈望道雕像前,面向鲜红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回望入党初心。

  “是译者,是革命者,也是师者。”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生邵晋涵向大家讲述了陈望道为信仰与热爱奔走一生的生命历程。娓娓道来的,是一个更为立体、鲜活、全面的陈望道形象。

  “这是我第五次来参观,但这一次是感受最深刻的。”1973年入学的复旦大学关工委副主任朱建艺曾多次在校园里遇见陈望道老校长。当天,她和队员们分享了自己阅读《共产党宣言》的心得体会。

  近年来,“星火”队不断探索创新宣讲方式,推出了“初心之旅地图”打卡、电影党课、红色巴士等,逐步将理论讲解从校内带到校外,从线下带到线上,让“场馆里的思政课”内容更鲜活,让更多的人通过他们的讲解体悟到“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在上海市杨浦区建设小学,2023年秋季学期新增了一门课程,这便是“星火”队为小学生们特别准备的思政课。15节课既包括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也包括参观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等上海红色场馆。

  “大手拉小手,火种植心头。走出思政小课堂,走进育人大课堂,让城市红色文化空间成为‘教室’,让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教材’,在情景交融中让党的创新理论可感知、可触及。”蔡薛文说。

  依托《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打造党员干部现场学习的思政课品牌;利用融媒体技术,推出喜闻乐见的多媒体网课;走进社区、中小学,打造更多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金课”……“星火”队以实际行动,引导更多受众重温“真理的味道”,触摸信仰的力量。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广泛传递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纵横交错的街巷、青砖灰瓦的骑楼,走进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仿佛走进一幅古朴的画卷。

  看着翠亨村方志馆落成并即将开放,中山市委组织部二级主任科员陈醉激动不已。从项目申报到内部展陈,他都参与其中。

  2021年,还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的陈醉,考取了广东省选调生。当年10月,他被派往翠亨村,以党委书记助理身份驻村,参加基层锻炼。

  “缘于在《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宣讲的那段经历,我对如何盘活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格外关注。”陈醉驻村后,发现翠亨村的红色革命文化遗存比较丰富,但缺乏相关梳理、挖掘。“2022年3月,我跟村两委提出,可以建设一座红色文化展示馆。”陈醉说。

  2022年6月,创建报告通过中山市委组织部审批立项,红色文化展示馆(后定名为“翠亨村方志馆”)正式启动建设。

  作为“星火”队首批队员,曾参与“星火”队筹建和讲解词起草工作,这让他对建设翠亨村的红色文化展示馆有了更具体的思考。

  “要做好讲解,针对不同对象,打磨不同版本的讲解词是关键。”陈醉说,他们专门根据讲解员和村民听众的意见反馈,把红色革命建筑遗址全部手绘下来,做成了“漫游翠亨”红色文化资源地图,让讲解员可以看图讲解。

  追望大道,笃行不辍。“希望自己能够一直秉持着‘星火’队给予我的精神力量,立足岗位、努力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陈醉说。

  学之愈深,信之愈坚,行之愈实。

  近年来,一批批“星火”队队员毕业后,主动到基层一线摸爬滚打、强筋壮骨,让基层沃土滋养青春之花,让青春之花更加绚丽绽放。

  夏维维,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届校友,曾担任“星火”队党支部支委,如今,在上海市向明中学担任政治教师。

  “当年,为了更好宣讲,倒逼自己广泛涉猎,不断夯实理论基础。如今,站在高中思政课的讲台上,我底气更足了。”夏维维说,现在的高中生对党史学习的热情很高,更需要老师积极引导,以扎实的理论功底教育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让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发问。夏维维说:“在讲台上,我努力把‘四史’知识、党的创新理论更好融入课堂,用心用情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故事,在学生心中播下一粒粒思想的种子。”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我们这支党员志愿服务队,每年都有毕业生离开,又有新生力量加入进来。‘星火’的另一层含义,是希望他们毕业之后,能够把我们服务队的精神带到祖国各地,带到基层中去。”周晔说。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3日 05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