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匠心 古法焕新生(传承)

发布时间:2024-11-06 00:07:55 来源: sp20241106

  王永训在制作风筝。   受访者供图

  山东潍坊世界风筝公园上空,长达199米的巨龙风筝翱翔于云端,宛如从古卷中飞出的神兽。在4月20日举办的第四十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万人风筝放飞活动上,153个国家的标志性建筑图片与旗帜在这条巨龙的“呼啸”中一齐升空,在天际绘制出一幅瑰丽动人的独特画卷。

  “龙腾盛世显祥瑞,愿祖国如巨龙腾飞,势不可挡,一路向前。”巨龙风筝的创作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风筝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风筝协会副主席王永训说。

  30年前,他是杨家埠风筝作坊打工谋生的年轻人,30年后,他的风筝搭乘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飞船前往太空。小小的风筝,成为国际交流的桥梁、文化交融的轻舟,为“讲好中国故事”写下生动注脚。

  “做传统风筝,我们讲究‘扎、糊、绘、放’四大步骤,每一步都大有讲究。”王永训说。

  扎,即扎制风筝骨架,在材料上,他选用竹龄在2年以上3年以下的毛竹。“2年以下的竹子容易变形,3年以上的制作细节部位时则容易断裂。我们选用的竹子要韧性强、弹性大、油性好。”王永训说,“骨架扎制是风筝制作最关键的环节,一个龙头就要用几百根竹篾,花费数月来打磨调整,心浮气躁是做不来的。”

  从风筝裱糊布料的选择到颜料的配比,乃至胶水的调配,都经过了王永训反复多次的尝试和精细调整。为了实现放飞时轻盈的体态,过去风筝布料一般选用宣纸或真丝,但这些材料较为脆弱,极难保存,且真丝成本高昂难以实现量产。因此,王永训经过多次比对磨合,定制出一款混合化纤材料,在实现轻薄、耐用、经济的同时,还保留了真丝上色鲜艳、持久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展现潍坊风筝的魅力。

  放风筝季节性强、对天气要求也高。如何能让大众一年四季都能看风筝,从早到晚都能赏风筝,成了王永训研究的课题。哈尔滨的冰雕,给了他启发和灵感。

  既然冰雕能亮彩灯,那么风筝又有何不可呢?“花灯和风筝的技艺原本就相似,我当即就做了一批花灯风筝,在哈尔滨开了风筝展,反响热烈。”王永训说。

  色彩斑斓的开屏孔雀、憨态可掬的抱竹熊猫……在光彩交映的夜色间,动静相称的结合中,王永训设计的风筝以其独特魅力,扩充市场需求。“抱朴守拙不是因循守旧,风筝的传承需要市场。面向市场,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从网络推广到岗位培训,从研学参观到国际访学……王永训在风筝文化的传播与非遗技艺的传承方面也做出了诸多创新探索。

  非遗传承,依赖传承人的匠心独运、继承创新,也依赖当地的文化资源规划和政策保护。为了留住和发展文化人才,风筝故里、年画之乡的潍坊寒亭充分发挥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搭建人才创新平台、服务平台、推介平台,以文化“两创”为着力点,激发文化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让岁月留住匠心,让古法焕发新生。“政策的不断完善、市场的正向反馈、老百姓的喜爱,更让我觉得责任在肩。在产业化探索中广泛传播,在市场化道路中赓续传承,这是我作为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追求。”王永训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2日 07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