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碱”迎“丰”景 中交路建助力肇源盐碱地改良见成效

发布时间:2025-01-10 09:31:48 来源: sp20250110

  金秋十月,稻谷飘香。在黑龙江省大庆市的田间道路上,村民们纷纷驻足,等待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测产专家组的测产结果。经丈量面积、机械实收、称重去杂、检测含水率等程序,专家们大声宣告:“符合改良亩产标准!”消息一经公布,参与治理的工作者们露出高兴的笑容,村民们更是兴奋不已,“地改好了,水稻会一年比一年增产,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碱滩翻金浪 领航新农业

 

  “作为黑龙江省‘首例当年立项、当年改造、当年达产’的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项目,测产达标的消息一出,我们都感到欣喜和自豪!”作为盐碱地改良成果的建设者和见证人,中交路建肇源乡村振兴建设项目负责人吴月激动不已,看到原本白花花的盐碱滩上泛起片片金黄,极大增强了项目团队后续盐碱地改良工作的信心。

  盐碱地是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黑龙江省西南部的肇源县,是省盐碱地的主要分布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当地持续开发耕地后备资源,进行盐碱地综合治理。中国交建创新商业模式,组建了中交投资有限公司和中交路建等单位的项目联合体,中交路建承担项目区土地治理工程任务。今年以来,项目建设团队已规模化集中治理盐碱地约4800亩。

  项目建成后,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科学施良策 攻克改良关

  2024年4月,项目开工建设,

  项目团队将改良与运营统一,避免单一工程模式下的长效性差、次生盐渍化反复等问题,选择优质改良单位,联合专业科研团队,不断总结和探索盐碱地改良技术和经验。

  为实现最优的盐碱地土壤改良效果,中交路建项目团队精心制定改良方案,遵循“以地适种”的改良原则,在科学运用田块翻耕、土地精平、抛撒土壤改良剂及培肥物料、旋耕等传统农艺措施的基础上,配合智能信息化手段,全面优化稻田管理,通过地方实践和自主创新,已初步形成松嫩平原地盐碱地创新治理技术体系,为更大区域改良技术推广运用提供了借鉴和指导依据。

  携手克盐碱 展望丰收年

 

  “改良以前,这些地块的土壤盐度大于5%,PH值大于9.5,属于重度盐碱地,是‘最难改的一块地’。”肇源县新站镇人大主席杨旭苹在改良地块旁告诉记者,“经过第一年的综合治理,土壤含盐量降低了15%,今年首次开镰,亩产就达标了,来年成绩一定会更加理想!”

  “首年改良就能测产达标,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认同,也对在实施技术过程当中辛苦付出的前线人员和科研团队表示感谢。”肇源县新站镇党委书记王立志说道。

  作为中国交建首例“耕地占补平衡类”投资项目团队的重要成员,中交路建持续坚定践行“国之大者”的责任担当,积极整合优势资源,携手更多科研力量与农业专家,深入探索更高效、更环保、更可持续的盐碱地改良方案。积极与政府、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开展深度合作,在改善土地的基础上,助力农村产业振兴,打造集现代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乡村生态旅游等于一体的多元化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让盐碱地真正变成乡村振兴的希望之地,打造企业新质生产力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新的增长点。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