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星开讲丨谍战剧如何创新突破?秦昊、王小枪、吴峥聊《哈尔滨一九四四》

发布时间:2024-12-27 20:54:00 来源: sp20241227

近日,谍战剧《哈尔滨一九四四》即将收官。凭借环环相扣的剧情铺设、目不暇接的智斗博弈、鲜活生动的群像描摹,《哈尔滨一九四四》点燃了网友观剧热情,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

一人分饰两角,同框时怎样表演?怎样打磨细节、还原年代感?谍战剧如何实现创新表达?近日,《哈尔滨一九四四》中宋卓文/宋卓武扮演者秦昊、编剧王小枪、制片人吴峥做客人民网“文艺星开讲”,与网友分享幕后拍摄故事。

 “对我来说,观众最大的褒奖是‘相信’”

人民网:在你眼中,宋卓文、宋卓武各自是怎样的形象?在诠释这两个角色时加入了哪些思考?

秦昊:兄弟人如其名,一文一武。两人失散之后,卓文辗转了很多地方,成为了一名地下工作者。因为长期在敌人内部工作,卓文性格隐忍克制,他的真实性格随着剧情慢慢展开。

卓武中途进场,为了和卓文有所区分,他被赋予了鲜明的性格。卓武曾被日本人抓进监狱后逃了出来,因为一直没有离开过东北地区,他的东北口音会偏重一些。

两兄弟相貌相似,经常同框,在表演上怎么区分?对着空气表演,想象另外一个人的反应。有些同框镜头中,两兄弟外在形象差异很小,我不想以脸谱化的方式来表演,希望卓文、卓武都能生活化一些。

人民网:回顾拍摄过程,哪些桥段比较过瘾?

秦昊:没有哪一场过不过瘾,而且越小的戏要越想得细。有些大家认为很有表演难度的戏,可能并不难演,反倒是戏越小越得用功,越需要你沉下心来,把这段戏演得让观众喜欢看。

比如,卓文看到小战友为保护自己而牺牲,内心震动却要在敌人面前保持克制。等到第二天见到战友老钱,卓文的哭戏像是对之前情节的生理反应:人在悲痛时,当下也许会懵;事情过去了,重新谈起来,他的情绪才抒发出来。

人民网:你以往拍文艺片居多,这次尝试谍战剧,有哪些特别的体验?

秦昊:这部剧是我工作以来拍过最长的一部戏,整整六个月。谍战剧的每一场戏,逻辑上通不通顺,怎样更合理,是我们每天拍摄时需要解决的事情。

《哈尔滨一九四四》剧本最打动我的是,它展现了时代背景下每个人物的命运。我和导演一直在商量,重点是表演谍战剧的紧张感,还是塑造时代中的人?卓文是一个长期潜伏的地下工作者,他大部分时候都是“生活状态”,碰到难题也往往处变不惊、不动声色。

对我来说,观众的最大褒奖是“相信”,而未必是“喜欢”。表演是为角色服务的,不管是拍哪种类型的影视剧,大家对我的印象不重要,重要的是观众是否相信我演的角色,我是否塑造出血肉丰满的真实人物。

“传统类型创新,故事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人民网:《哈尔滨一九四四》是以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伪满洲国为时代背景展开叙事,在细节考据、还原年代感方面,你做了哪些案头工作?

王小枪:我在前期查了很多关于伪满洲国这段历史的资料,然后实地去了一趟哈尔滨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内的资料让我大受震撼,这也是我在剧本创作里加入这些内容的原因,希望大家牢记这段历史。

我们的片名是《哈尔滨一九四四》,明确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这就要求故事的细节和年代加以对应。比如,日本人用的陶瓷细菌炸弹,陶瓷炸弹的式样、重量、大小,以及扔炸弹时的飞机机型和装弹量等细节,我们也都做了很多考据。

人民网:谍战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赛道,这次剧本创作有何新意?

王小枪:怎样在传统题材和类型的框架内进行局部创新?和以往的谍战剧相比,是否有不一样的表达?讲一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故事,这是我们在剧本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讲述精彩的故事,塑造立体、丰富的人物群像。其次,设计类型嫁接,比如,剧里哨兵崔安平要挟宋卓文的桥段,我们把罪类型移植到了谍战剧中;比如,以往电视剧中也有一些关于“双胞胎”的设定,我们也争取和别人做的不一样。

人民网:你曾写过不少谍战题材的戏,《哈尔滨一九四四》在表达上有哪些侧重?

王小枪:地下工作者有一些共同点:沉着、机智,内心中背负了很多压力,喜怒哀乐从不写在脸上。

《哈尔滨一九四四》中的中共地下工作者,最打动人的是他们对信仰的坚守。1945年,日本宣布战败无条件投降,这是观众都知道的事,但在那之前,地下工作者并不知道。他们在漫长的岁月中顽强斗争着,不知道什么时候胜利才会来临。

伪满洲国时期,地下工作者稍有疏忽就会面临生命危险。谍战剧中的“烧脑”情节是外壳,真正震撼大家的是地下工作者的宝贵精神:深处斗争漩涡,独自承受孤独,用信仰之光点亮了前行之路。

“希望为谍战剧图谱贡献一些新角色”

人民网:以哈尔滨为背景的谍战故事已有很多了,你心目中高质量谍战剧有哪些特点?《哈尔滨一九九四》有哪些新的表现?

吴峥:谍战故事是在极端残酷又极端危险情况下展开的,先天具备悬疑感,我觉得首先情节要扣人心弦;其次,人物塑造不仅要丰满,而且还要深刻,扁平人物很难让观众共情;三是节奏跌宕起伏、张弛有度,让观众获得较高的审美体验;除此之外,好的谍战剧还要具有独特的创新之处,这是让谍战剧保持生命力的重要途径。

说到《哈尔滨一九九四》,这部剧的时代背景是日寇即将失败的历史节点,这期间敌我关系更加错综复杂,正邪对垒更有张力。双胞胎兄弟身份互换后打入敌人内部展开工作,在人物关系方面也非常有趣。导演在镜头上运用了电影的手法,加入了“意识流”片段,通过闪前、回溯等手法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给观剧带来新鲜体验。

人民网:作为制片人,你在和导演、编剧的合作中,如何各自发挥优势、形成合力?

吴峥:以塑造人物为核心,这是小枪老师的创作特点。他不只写情节,还在密集的情节中展现人物的性格和生存状态,每个角色都有人前、人后不同状态。

张黎导演对时代背景和人物理解有深刻认知。剧中多次描绘东北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日军注定失败的细节,大家可以在剧中了解到1944年真正的哈尔滨。

人民网:你希望《哈尔滨一九四四》带给观众哪些思考?

吴峥:这部剧中,我们的地下工作者的对手都十分强大。比如,行动组组长胡彬,非常凶悍残暴;情报股股长潘越,非常狡猾;特务科科长关雪,非常多疑;特高科科长浅野大吾,非常警惕,随时可以牺牲掉部下的性命。敌人看上去这么难对付,为什么最终还是我们获胜?因为他们只为自己牟利,没有信仰的支撑。

《哈尔滨一九四四》的故事,实际上讲述了自私者和无私者的较量,空虚者和充实者的较量。希望这部剧为谍战剧图谱贡献一些新的角色,希望年轻观众能够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因为这些革命先烈的牺牲,我们才能迎来黎明,过上今天的美好生活。

(责编:郝帅、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