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画:乡土里“种出”的艺术繁花

发布时间:2024-12-23 07:09:13 来源: sp20241223

   中新网 昆明3月6日电 题:中国农民画:乡土里“种出”的艺术繁花

  记者 缪超

  《春日牛耕图》描绘出一家四口在梨园耕作的春日画面;《捞鱼河春日风光》图画九条滇池金线鲃,寓意长长久久、年年有余;《傣族妇女蕨菜采摘图》以粉色作为主色调,似乎不像一位古稀老人会使用的颜色……

  这些不求形象逼真,构图不受透视原理约束,随意奔放、拙中藏巧的中国农民画,被国际咖啡品牌星巴克选中,在“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的春天里印刷在咖啡纸杯上,土中有雅,春趣盎然。5日,上述作品的部分农民画家在云南昆明举行分享会,并接受记者采访。

图为农民画家展示她们被印在星巴克咖啡纸杯上的画作。 中新网 记者 刘冉阳 摄

  “左手锄头,右手画笔。”今年52岁的农民画家卓丽萍生活在千亩梨园环抱的昆明呈贡小营村。每当春风拂过,梨树挂满白花,农民树下犁地,播种蚕豆、玉米。她创作的《春日牛耕图》源自于20多年前的春耕回忆,“那时有一头胖胖的牛,只需轻轻吆喝,牛就开始劳作,善通人性的小狗相伴左右,辛勤的丈夫耕种,年幼的孩子嬉戏打闹,盛放的梨花如白雪般轻软……”

  农民画是中国特有画种之一,始于农民自印的纸马、门画、神像以及在炕头、灶头、房屋山墙和檐角绘制的吉祥图画,还源于为服饰刺绣绘制的图案。

  卓丽萍绘画技巧最开始是跟着奶奶学习,她奶奶常刺绣围裙、做绣花鞋,刺绣前将花鸟虫鱼图案画在布料上。“其实,这是大部分农村妇女必须掌握的技能。”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逐渐形成陕西宜君、安徽萧县、江西永丰、上海金山等农民画乡。后来,中国各地鼓励支持生活在农村、牧区、渔岛的人们创作农民画,以自我方式记录对时代的感受。

图为农民画家向观众介绍她们的画作。 中新网 记者 刘冉阳 摄

  云南石林、官渡、马关、呈贡等地相继聘请专业画家开设培训班,为喜爱绘画的农民传授专业技能。呈贡文化馆从1993年起开设培训班,“我在培训班里创作的梨园画,获得当年呈贡绘画比赛一等奖。”卓丽萍为此高兴了一整年。自此,农忙劳作,农闲作画。

  那次一等奖,还为她带来奖金50元(人民币,下同),“当年1元钱,够买1公斤猪肉。”多年来,卓丽萍创作出近百幅画,市场价从最初100元涨至如今最高6000元。但她从未统计过卖画总收入,“我从中获得快乐,也让看客感到快乐,这就知足了。”人们喜欢农民画,正因其中流露出的自然美,让欣赏者不知不觉感受到画中美好的生活,身心都是愉悦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环境、气候、风俗民情各地不同,农民画的表现手法也不同。《傣族妇女蕨菜采摘图》的作者郗发显是一名来自云南腾冲的傣族,他告诉记者,春天万物复苏,但对于腾冲来说,却是个相对贫乏的季节。“此时的蔬菜刚刚种下,菌子、水果还未成熟。反而是山里的野菜蕨菜,正生机盎然。”

  过去,每到春天,腾冲男女老少都会成群结队到山里挖采蕨菜,这是他们关于春天的集体记忆。采蕨菜是个累人的活,年近古稀的郗发显却选择了粉色作为画作的主色调。他解释道,农村有句谚语“人哄地皮,地皮哄肚皮”。种田是个苦劳作,但有苦才有甜,“粉色是一个快乐的颜色,我希望用粉色向大家表达和传递春天的快乐与幸福。”

  纵观农民画,多以劳作为题材,处处带着中国农民的能量感和人生态度:汗水换来的幸福才有价值。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民族美术艺委会副主任罗江说,农民画家们用朴实的绘画语言,大红大紫的色彩,简洁明快的风格,寓意深刻的主题,生动地记录了社会历史变迁。这从乡土里“种出”的艺术繁花,如今成为中国民间乡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完)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