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6 06:00:14 来源: sp20241226
文化要繁荣、国家要强盛、民族要复兴,都离不开读书带来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力量。
4月23日,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在云南昆明开幕。红土地书声琅琅,彩云南书香氤氲,人们尽享开卷之美、阅读之乐。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全民阅读大会致贺信,勉励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读书学习,修身养志,增长才干。
从梁家河到中南海,从躬耕基层到领航中国,对读书的热爱,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如一,要求领导干部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也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自己的读书经历。
善学者,须择书。读书多多益善,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书读完。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大量书籍中,领导干部应当围绕提高思想水平、增强工作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精神境界,选择那些与所从事的工作关系密切、自己爱好和有兴趣的书来读,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他认为领导干部普遍应当读三个方面的书: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第二,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第三,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研读经典著作
让理想信念成为心中的灯塔
“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学好用好《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原原本本学,熟读精思、学深悟透,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信手拈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名言警句,娴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源于他多年孜孜不倦的阅读。
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出版座谈会上,作家曹谷溪提到习近平同志在陕北插队时的生活细节:“在土窑洞里的煤油灯下,每天他都要读书到深夜。据我所知,上大学前,他就三遍通读《资本论》,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
2018年5月,在同北京大学青年学生交流时,习近平总书记分享了当年的读书心得:“那时候,我读了一些马列著作。15岁的我已经有了独立思考能力,在读书过程中通过不断重新审视,达到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慢慢觉得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确实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走的社会主义道路确实是一条必由之路。这种通过自己思考、认识得出的结论,就会坚定不移。”
“读马克思主义原著要重视序、跋以及书页下面和书后附录的注释,还有马克思、恩格斯之间有关《资本论》的通信内容”,“要反复读,用心读,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薄的读厚’”,“如果心里觉得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熟读经典、手不释卷,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多次分享读书心得,他特别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领导干部读书学习,首要任务就是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系统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各项工作。同时,多读、精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多读、精读一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篇章,真正让理想信念成为自己心中的灯塔,凝聚精气神的灵魂。
干什么学什么
使自己成为行家里手
领导工作综合性、系统性强,需要多方面知识积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领导干部要结合工作需要来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
在梁家河,习近平同志“痴迷”在阅读和学习之中,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他带领群众打淤地坝、建沼气池、办铁业社和代销店等,将读书所学与实践、与群众的需求结合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正定,习近平同志办公室里各式各样的书不仅摆满书架,还堆放在办公桌和床上。《论语》《资治通鉴》《浮生六记》《林肯传》《现代科学管理》《计算机程序设计》要读,讲棉花、小麦等农作物栽培技术的书要读,《大趋势》《决策学》,西方人眼里的趋势和决策方法也要研究。
在厦门,正值国务院刚刚批复厦门可逐步实行自由港某些政策后的关键时期。当时,自由港在全国都是个新事物,几乎没人搞得懂,习近平同志决定先从学习研究入手。时任厦门市计委副主任的郑金沐回忆,“他勤学好问爱钻研,给我们留下很深印象”。
在宁德,习近平同志曾在《福宁府志》上了解到霞浦“因洋中有淡泉涌出而得名”,盛产大黄鱼,民谚也有“官井洋、半年粮”的说法,便叮嘱当地干部“把以养殖业为代表的海上经济带动开发起来”。
在福州,当看到永泰县城的主河流大樟溪时,习近平同志说:“这里景色很好。”接着引用《兰亭集序》里的句子,对当地县委书记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你这个地方只能是因地制宜,做森林、竹子的文章”。
在浙江,一次在温州市苍南县考察调研台风“桑美”灾后重建工作时,习近平同志特意调阅1997年7月出版的首部《苍南县志》,并在座谈会上重述志书中有关历代台风登陆苍南的内容,告诫大家要以史为鉴,认清台风活动以及影响浙江的规律,科学决策,做好长期抗台的准备,不断提高防风抗台和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能力。
……
不管工作多繁忙,习近平总书记都坚持读书学习。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很多考验和挑战是过去没有经历过的,领导干部要胜任工作,不说外行话、不干外行事,必须下大气力完善知识结构、增长实践才干,不仅要读专业书籍“炼就金刚钻”,还要坚持社会实践“读好无字书”,总书记的读书故事就是生动典范。
多读古今中外经典之作
滋养学识、修养、格局
聆听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人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总书记贯通古今、旁征博引,典故信手拈来,比喻妙趣横生,许多优秀文化典籍蕴含的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做人做事的道理,经他引用而深入人心。这种学识,这种修养,这种格局,是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的结果——“我年轻时读了不少文学作品,涉猎了当时能找到的各种书籍,不仅其中许多精彩章节、隽永文字至今记忆犹新,而且从中悟出了不少生活真谛。”
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北京知青戴明记得,他和习近平同志都看过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简编》,书名虽然是“简编”,但实际是厚厚四大本。“对我而言,大概就是读过了,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而对于近平来说,他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可以说,他的执政理念,他的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摆在梁家河那眼小窑洞炕上、窗台上、桌子上,被翻来翻去的,还有《史记选》《汉书选》《后汉书选》《三国志》《梦溪笔谈》《诗经》《古诗源》《三曹诗选》《李白诗选》《中国古代思想史》等等。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文明史,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文化典籍蕴含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领导干部多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乐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
贯通古今,还要融通中外。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文艺也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因为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
在西雅图,习近平总书记分享了自己与海明威的一段“文学情缘”。“海明威《老人与海》对狂风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鲨鱼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第一次去古巴,专程去了海明威当年写《老人与海》的栈桥边。第二次去古巴,我去了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点了海明威爱喝的朗姆酒配薄荷叶加冰块。我想体验一下当年海明威写下那些故事时的精神世界和实地氛围。我认为,对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我们需要去深入了解。”
在伦敦,他讲述当年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在巴黎,他细数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及诸多对他产生过影响的著作,“读法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史的书籍,让我丰富了对人类社会政治演进规律的思考。读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圣西门、傅立叶、萨特等人的著作,让我加深了对思想进步对人类社会进步作用的认识。读蒙田、拉封丹、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乔治·桑、福楼拜、小仲马、莫泊桑、罗曼·罗兰等人的著作,让我增加了对人类生活中悲欢离合的感触。”
在莫斯科,他引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句“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书海游弋,翰墨留香。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干部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做示范、当表率。在总书记大力倡导和亲自推动下,全民阅读持续深化,书香社会建设深入推进,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力量更加磅礴。
(策划:王文婷 王旻辉)
(责编:袁勃、赵欣悦)